“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減負”這個由來已久的問題再次引起人們高度關注,尤其是課外培訓機構,這個讓眾多老師和家長們“愛恨交織”的市場,該如何規範、如何減少其對教育的干擾,更是引發各界熱議。
據中國教育學會發佈的一項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中小學課外輔導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參加過課外培訓的學生人數超過1.37億。如此龐大的數字背後隱藏著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學校無奈,認為課外機構的“培優”嚴重破壞了教育秩序;家長叫苦,一年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的課外培訓費讓多數家庭不堪重負;而在孩子們的心裏,課外輔導班已經無情地掠奪了他們的週末和假日。
為什麼會形成愈來愈瘋狂的課外培訓市場?原因有很多,有市場巨大利益的驅動,有家長不願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心態,有學校教育不均衡問題,有考試的巨大壓力,有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諸如此類。既然原因眾多,矛盾交織,那“減負”就是一項需要正本清源的綜合工程。
不能讓課外培訓市場繼續任性下去了,教育也需要綠水青山,需要藍天白雲,需要生態治理。這不是關停幾個不合格的課外培訓機構,下幾道“減負”令就可以遏制的,需要進一步增強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讓更多的教育服務回歸學校,鼓勵學校創新,激發孩子們學習的內生動力,引導家長對教育的認知,總之,要標本兼治,營造一個健康長遠的教育環境。(陳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