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地聯建促發展——澤州縣東常村發展模式初探
2018-03-28 16:25:07  |  來源:黃河新聞網  |  編輯:薛陽

  黃河新聞網晉城訊 東常村位於晉城市澤州縣南村鎮西南部山區晉普山腳下,距市區15公里。全村共280戶,800余口人,760畝耕地。早在1926年,這裡就成立了晉城市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正因為傳承著這樣的紅色基因,近年來,走出了一條“紅色傳承,黨建引領,全村入股,戶戶分紅”的發展模式,先後榮膺“全國文明村”、“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村”等榮譽稱號。但這一切,與該村一個企業家是分不開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48a5b4bb7131c23d6d501_副本

  懷揣夢想,腳踏實地,砥礪奮進創大業

  東常村土地貧瘠,長期以來,祖祖輩輩靠天吃飯。在這塊紅色熱土上成長起來的閆軍頓是一個思想解放、頭腦靈活、敢想敢幹的新型農民。小時候,他有一個夢想,要在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上幹一番事業,改變家鄉落後的面貌。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閆軍頓以跑運輸為生,積累了一定資金。1994年,他創辦了金秋鑄造公司。經過二十多年的“滾雪團”,如今已發展成為固定資産5億元、年産值約7億元的大型鑄造集團。旗下現有科裕達鑄造、管件廠、鑄管廠、煉鐵廠、東鑫旺養殖合作社等5個子公司,産品除佔領國內市場外,還遠銷美國、德國、西班牙、澳大利亞和中東等地,並解決了本村及周邊村莊近1600余人的就業問題。同時,重安全,強環保,先後投入4000多萬元用於安全設施和環保設施建設,保證了企業正常健康運行。

  農民變工人,村民變股民,小康路上共奮進

  隨著公司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如何改變家鄉的落後面貌,造福父老鄉親成為他揮之不去的情節。2006年,閆軍頓擔任東常村村委主任。上任之初,恰逢全省煤炭資源整合,村集體煤礦關閉,村莊建設、村民就業、經濟發展陷入停滯。

  為了破解村民“就業難”,閆軍頓提出,以自己創辦的金秋鑄造有限公司為平臺,招工時優先錄用本地村民,優先為本村村民開展技術培訓,使村民轉變為産業工人。為帶動全村共同富裕,蒸蒸日上的金秋鑄造有限公司開始股權改革,閆軍頓拿出一部分股權,讓全村群眾自願參股。對有入股意向而資金不足的農戶,他以私人借款、擔保貸款的方式為村民提供資金支持。從一開始的無人入股到等待觀望、再到現在的限制入股,目前,全村90%以上的農戶持有金秋鑄造有限公司的股份,入股金額高達6000余萬元。公司每年為股民分紅1000余萬元,累計分紅達1.4億元,實現了村民變股民、共同奔小康的目標。

  為加快本村農業發展,實現以工促農、工農並進的目標,2010年,金秋鑄造有限公司又流轉了本村及鄰村農戶1200余畝土地,通過治理整頓,全部實現了機械化耕作,年産小麥60余萬斤。與此同時,閆軍頓又投資2000余萬元新建了東鑫旺農牧開發有限公司,以肉牛養殖為龍頭,實現了養殖、種植、沼氣循環發展,不僅解決了村民在企業上班與耕種農作物矛盾,也為年老體弱的村民提供了新的就業崗位。

  企地共建,造福桑梓,真情溫暖百姓家

  閆軍頓擔任村幹部多年,堅持企業和農村共促共建,同步發展,先後墊資1000余萬元發展本村公益事業——

  改造了張村到東常村1.6公里公路,硬化東山道路1.3公里及西坡路0.5公里;分三期徹底整理本村坡耕地,平整土地600余畝,新增土地140余畝;引晉普山泉水,使用噴灌技術,發展節水灌溉200畝;改造全村260余戶自來水管網,實現了全天24小時供水,解決了村民吃水難。

  2017年,響應國家環保政策,投資1000余萬元,利用高爐餘熱,使東常村、西常村和廠區實現了集中供暖。2018年將延伸聯通周邊的蘇莊、張村、天一鑄造等供熱管道,使集中供暖面積達到15萬平方米。

  此外,閆軍頓始終把弱勢群體記挂在心。每逢節假日,都到困難戶、孤寡老人家中慰問,累計發放救助金額80余萬元,努力為其中解決實際困難,受到上級好評和當地群眾的廣泛讚譽。

  如今的東常村,人人有活幹,家家有錢賺,百姓安居樂業,收入逐年增長,在全面建成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李 峰 徐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