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杏成了天鎮脫貧“搖錢樹”
山西晚報  2018-07-05 13:35:17

  山西晚報7月4日訊(記者 孫佳森 通訊員 安玉坤 梁晨曦)“這些唐杏好吃得很,我們心裏真是甜。它渾身是寶,更是我們家的搖錢樹。”大同天鎮縣東沙河村村民許昌戶激動地説,唐杏是天鎮縣精準扶貧的重點産業項目。今年在歷經春季兩場霜凍後,預計畝均收入仍在10000元左右,天鎮縣逐步實現著特色功能農業發展、振興産業脫貧的目標。

  據介紹,東沙河村是天鎮縣産業轉型扶貧的重點示範村。東沙河村人口約2820人,耕地面積8100畝,因其特殊的地理條件、自然環境,過去全村主要以種植玉米、土豆、蔬菜為主,農民人均收入不過1000多元,農業發展後勁乏力。

  2005年,東沙河村農民富志發將唐杏引入全村,在相關農業專家的技術支持下,種植兩畝唐杏樹可産杏1100斤,每斤售價14元,畝收7000余元。東沙河村以此為契機,採用連片種植和庭院種植相結合的方式,發展優質唐杏樹3000余畝,並向國家工商總局申請註冊了“東沙河唐杏”品牌,還設立了唐杏採摘園。

  唐杏原産于歐洲,盛唐時期,西域國王把它作為貢品,獻給唐王李世民。太宗食後,盛讚其甘美,於是將杏核兒種植在皇宮大內之中,更名為“唐杏”。因其個大、汁多、肉甜,能祛痰、開胃、潤肺,食用藥用價值“雙高”,故有“長壽唐杏”之稱。

  天鎮縣種植的唐杏質優味鮮,平均三四個唐杏就有一斤重,是真正的杏中之王。這些年,天鎮縣將唐杏作為重點産業項目,助推著縣域鄉村特色農業發展轉型。當下正是唐杏上市的季節,根據往年價格,按平均每畝産唐杏600斤估算,畝均收入可突破10000元。

  

  

  

  

  

  

編輯:路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