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晉中市大寨村:果實纍纍 名村亮出名村的范兒
山西晚報  2018-09-26 15:35:33

  原標題:果實纍纍 名村亮出名村的范兒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_副本

蘋果大豐收,又紅又大的蘋果一箱又一箱。

  大寨村位於晉中市昔陽縣東南5公里,現有村民534口。曾經是七溝八梁一面坡,自然環境非常惡劣。20世紀60年代初,當地群眾在村支部書記陳永貴的帶領下,整山治水建起了層層梯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毛主席為此提出了“農業學大寨”。

  現在,大寨村的管理模式是村裏集體投資、統一管理、農戶受益,相當於合作社的模式。雖然只有534口人,但村裏涉及的行業包括能源、房地産、酒業、建材、旅遊、針織製衣、飲品等多個方面。村裏每年的收益能達到2.6億元,村民的年收入平均為2萬元。2016年大寨村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也因為曾經是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名聲遠播,很多遊客慕名而來。

  9月21日9時許,大寨村的老賈正在村西頭的蘋果園裏忙碌著。有的村民已經拎著果袋子回村裏了,他們會把所採摘到的蘋果,統一存放到村裏的果窖去。

  五六年前,村裏統一開始種植蘋果,約佔地120畝。老賈正在採摘的蘋果,雖然個頭不大,但個個紅撲撲的,特別喜人。老賈一邊摘蘋果,一邊給山西晚報記者講述村裏的情況。

  “咱這邊的果子不大,是因為前些天已經把大果子摘走一批了。”老賈一邊摘,一邊遞給記者一個紅蘋果,讓嘗嘗味道如何。記者吃了幾口,發現蘋果的確又甜又水分大。

  因為種植蘋果時間不長,每年的産量還是不太穩定,有時候能上萬斤,有時候也就五六千斤。“今年挂果的時候下了幾場大雨,所以産量要低一些。”老賈説著,拿起採摘的果袋子,往村裏的果窖走去。

  在果窖負責登記、整理蘋果的村民賈文華説,今年蘋果的産量大約7000斤,村裏每戶都能分到10到20斤。山西晚報記者在果窖看到,這裡已經整整齊齊摞了100多筐蘋果,大部分都是直徑約12釐米的大蘋果,不像剛才果園裏的“小個子”。按照村裏的規定,收了的蘋果,可以分到各家各戶自己吃,也可以賣出去賺錢花。

  除了蘋果樹,山西晚報記者還看到一片綠油油的玉米地,玉米已經成熟了。“我們村裏主要種的是玉米,大概有400畝。”村委會委員李海濱説,按照今年莊稼的長成情況來看,玉米得等到國慶節以後再收了,“今年玉米的長勢很喜人,看來又是豐收的一年了。”李海濱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告訴山西晚報記者,到了收玉米那幾天,村裏可以説是相當紅火了,男女老少都上陣,搬運的、剝玉米皮子的、存放的,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豐收的喜悅,不僅僅是摘蘋果時的開心、收玉米的紅火,為了慶祝農民豐收節,村裏還舉行了“詩詞進大寨”活動,把詩詞跟農民豐收結合起來。譬如:“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等等。還有人為村裏的主要作物蘋果,找到了描寫蘋果的詩:“滿樹玲瓏光,新秋著紅光。縴手枝頭摘,急邀客先嘗。”

  村民老李介紹,村裏的400畝玉米地,大家各自進行收穫,等到之後的耕地、播種等各項農活,都有村裏統一來負責,該找農機找農機,大大減輕村民們的負擔。(山西晚報記者 宋俊峰)

  

  

編輯:路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