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房新屋 移民新村喜算豐年賬
福泉移民新村大棚的小番茄熟了。
9月21日,大同市陽高縣體育場內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共慶首個豐收節。前來參加活動的農民代表張海看著眼前的喜悅場景,想著脫貧攻堅以來的大變化,眼圈有些濕潤,開幕式結束後執意把山西晚報記者領到他們村走一走、看一看。
從陽高縣城出發,乘車十多分鐘便來到了大白登鎮福泉移民新村。這個移民新村的名字大有來意。1955年,毛主席親筆批示的全國水保典型大泉山,就在大白登鎮。大泉山人首創的水保治理經驗,為全國一切有水土流失的地方提供了可治之策;“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大泉山精神,更是當前脫貧攻堅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弘揚大泉山精神,建設新時代幸福的移民新村,村名“福泉”二字由此而來。福泉移民新村建成于2017年11月,村莊除了配套健全的生活、活動設施外,還配套建設了設施蔬菜産業脫貧園區,新建鋼架塑膠大棚240棟,引進公司租賃貧困戶的大棚,貧困戶既可以在大棚裏打工增加收入,又可以以棚入股、基礎分紅,得到租棚費。
進入村莊,呈現在山西晚報記者眼前的是一排排漂亮的新房。這個佔地200畝的移民新村,居住的242戶700口人都是從13個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村搬來的。村民們個個喜氣洋洋,住著新住所,過著新節日,移民村裏話豐年的情景就在街頭上演。
“我們今年過的是首個豐收節,我們這個新村也開門紅,首次大豐收!”“豐在哪兒?”的話匣由此而打開,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讓山西晚報記者分享著他們的喜悅。
“窮山溝換了新住所,這就是最大的豐收。”從趙寨村搬遷到此的村民馬茂搶先發言,“我原來的三間土窯洞已是三代人的住所,每逢連陰雨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怕窯洞坍塌,前幾年無奈暫住過好幾回驢圈。”説著過去的事,看著眼前的景,更觸動了馬茂的情:他自家只掏了1萬元,就住上了造價十來萬元的三間大瓦房,品質好得沒得説,從頂到地齊完備,從水到電都齊全,拎包就入住;村落的大街直溜溜的,大道旁,亮化、綠化、美化、凈化、村級組織場所、學校、衛生室、活動廣場……各項公共設施齊配套,“這就是天堂!”
馬茂説完,村民張啟利接過話茬,講起了豐收的第二個方面——腰包鼓了。張啟利説,移民新村全部配套了産業,戶均一棟棚,他今年僅此收入八九千元,相當於過去種20畝大田一年的收入。
村民的收入不止於此。村民張印補充道,有的村民在大棚種植區打工,年收入1.2萬元;有的金融貸款,戶均年分紅3000元;有的安置公益崗位,戶均年工資收入3600元……“我們的屋頂都能賺錢!”村民馬亮指著家家戶戶屋頂上的光伏發電説道,三間房頂一年賺780元,全村房頂年總增收十六七萬元。
一筆筆賬算出了大夥兒的熱情。這個沒説完那個趕緊接上了話茬,“今年最大的豐收是‘思想豐收了’。”村民張海對今年的豐收有自己的認識,他説:“過去這一片都是鹽鹼灘,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聽蛤蟆叫,就是不打糧。現如今全部發展成了大棚後,引進龍頭企業做給農民看,真是讓人開了眼界,不毛之地竟能變成聚寶盆。科學技術真是了不得!”
“對!對!對!”大夥一陣感嘆後又是一陣感嘆:“説一千道一萬,這豐年來自於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山西晚報記者 郭斌 通訊員 尉建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