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清代工筆彩畫八扇屏《耕織圖》修復 重現綠水青山民居生活
新華社太原10月24日電(記者劉翔霄)一組發現自民間、發現時畫面已部分受損的清代八扇屏《耕織圖》,經過精心專業修復,在山西博物院與觀眾見面。
新華社記者看到,這組文物被修舊如舊,畫面遠近有序、點面結合,清代農耕生活祥和、有趣之氣息撲面而來。畫風古樸精美,信息量大,細節豐富。比如,一戶農家正在桌旁備紡,用竹竿高高挑起的布篷下,微風徐徐,夫妻二人低眉柔眼,似在低聲細語,一旁兩個幼兒爭相伸出手去,要拿桌上的棉花玩耍。畫面中,綠樹繁花凹凸有致,觸手可及。另一畫面中,三五成群的農夫頭戴草帽,正俯身插秧,有人在不時交談。遠處阡陌交通,頑童駕牛,憨態可掬。每扇屏風單獨成畫,構圖均為上、中、下三段式,“之”字構圖。中、下部為耕織內容,畫作中的建築和樹木既是每個耕織內容的背景,又是不同故事的分隔物。畫作上部表現的均是鬱鬱蔥蔥的遠山。畫作有介面、有工筆重彩人物、有青山綠水,可見作者的工筆重彩繪畫技法功底深厚。
屏風是中國傳統傢具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陳設于室內顯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擋風、協調等作用。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日記顯示,這組屏風在2015年進行了修復,修復過程歷經色度檢測、拆解、清洗畫心、揭裱、補殘、晾幹、托麻布片和加固木框等多道複雜步驟。
據了解,這組屏風由山西芮城縣博物館館藏。20世紀70年代,縣博物館已故原副館長劉岱瑜在芮城縣陌南鎮陌南村發現了這組屏風,後收購回館。芮城縣博物館館長馮元龍説:“這組屏風的藝術性、顏料和製作工藝等,對明清時期屏風的研究有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