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的陽光,對於79歲的太原市杏花嶺區的梁大媽來説格外燦爛。她終於可以重登闊別已久的“T臺”。
一年前,梁大媽開始腿疼,出現“羅圈腿”。因患有高血壓、心臟病,不敢做換膝手術。輾轉來到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簡稱山醫大二院),找到特診科主任張民。張民決定利用3D技術為梁大媽行膝關節單髁置換術。一個月後,梁大媽痊癒出院了。
“傳統的膝關節置換,是對全膝關節的整體置換。3個間室中只要有1個磨損較大,就都換了。現在是通過3D列印,只在磨損的關節面上加上‘保護套’。這樣膝關節保留了本體感覺,術後當天就能恢復行走。”張民告訴記者。
張民取得了骨科博士學位在山醫大二院跟隨導師手術時,他聽到和感觸最多的就是:僅僅一點兒問題,卻將整個膝關節置換掉時的惋惜。
如果將膝關節置換術比喻為換個假牙的話,那麼單髁置換手術就像補牙,保留患者自身的韌帶結構,降低治療費用,減少了術中術後發生深靜脈血栓、肺栓塞及感染的可能性。
牛津大學調查報告顯示,具有嚴重膝關節疼痛症狀的患者中,僅有1/4的患者需要接受全膝關節置換。在我國中老年人群中,60歲以上女性和65歲以上男性中將近50%都伴隨膝關節疼痛。
2016年,作為醫院技術骨幹,張民主動請纓醫療援疆。出發前幾天,父親查出肺癌,妻子因病住院。而千里之外的新疆六師醫院已經為他“準備”了兩台複雜的關節手術。懷著對家人深深的愧疚,張民如期赴疆,高品質完成了兩台手術。其間,張民為六師醫院創造了新疆骨科手術的多項“第一”。
醫療援疆經歷,使張民更加意識到了醫療新技術對生命健康的重要。回到太原,張民忘我地投入到了“保膝手術”的臨床應用研究上。膝關節為人體最大且構造最複雜的關節,每個人長得都不一樣。3D列印輔助全膝關節置換術按照1:1為患者定做,無需像傳統的膝關節置換手術過程中逐步進行現場研配,極大地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了患者痛苦和手術風險。
在張民的倡導和山醫大二院的支持下,去年8月,山西省醫學會骨科學專業委員會在全國首家成立了保膝學組,張民當選為組長,也正式在我省提出“保膝與換膝”並舉的階梯治療方式。從去年5月到現在有50多名患者接受了3D技術治療。
“患者手術費用減少了一半或1/3,而且手術後患者的個兒一下子長高了(羅圈腿直了)。”説到這裡,張民笑了,笑得很開心。(山西日報記者 曹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