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媒對安倍高調訪非反應平淡 分析稱日在非洲影響力有限

正在進行非洲之行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隨行的記者稱,日本要在非洲培養一批“日本迷”,讓日本成為非洲人的朋友。此言從一個側面道出日本與非洲關係不盡人意的現狀。

 

安倍高調的非洲之行已接近尾聲。連日來,非洲媒體對上述訪問的報道可謂一般,由此日本與非洲關係可見一斑。時隔8年,日本首相在非洲再度亮相實屬不易,日本媒體高調深度報道,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非洲媒體卻反應平淡。坦桑尼亞僅有兩家英文報紙在不起眼的位置各發了一條約200字的短信息,吝嗇得不肯配發一張照片。有分析稱,這不能抱怨非洲當地媒體不夠敬業,日本在非洲的影響力實在不可高估,安倍非洲之行難以引起當地讀者的關注。

 

日本雖然是非洲的重要援助國,在非洲的影響力卻遠低於英國、法國,難以與印度比肩,在坦桑尼亞與韓國不分上下。英國、法國作為非洲前宗主國與非洲具有歷史淵源;印度裔居民在非洲有近百萬之多;而韓國善於自我推銷。日本則不具備上述優勢。日本開始與非洲的交往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情。日本雖向非洲提供了不少援助,但在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對非洲一直少有關注。諸多因素有礙日本在非洲影響力的提升。

 

日本在非洲最直觀的影響力莫過於日本製造的汽車。在不少非洲國家,最常見的交通工具為日本品牌,不過多為從日本進口的二手車。以坦桑尼亞為例,日本汽車約佔總量的90%,其中超過90%為來自日本的二手車。日本二手車在非洲廣為使用,因為這些國家無機動車排放標準,日本二手車價格又便宜,保養維修方便。但日本向非洲推銷新車遭遇美國福特、德國大眾等西方實力雄厚的汽車製造商越來越嚴酷的競爭。

 

坦桑尼亞、肯尼亞、烏干達等國的公交車輛多為日本淘汰下來的中巴,至少行駛了20多年,有的甚至時間更長。其中有的中巴車身留有使用單位、用途的字樣,如某學校用於接送學生的校車、某餐館用於送貨的車輛。記者曾親眼看到一輛日本殯儀館用於拉屍體的中巴,堂而皇之行駛在達累斯薩拉姆街頭,倘若乘客知道這輛車的真實身份,絕不敢乘坐這輛開往另一個世界的班車。(記者 張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