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功甫帖》或引發文博系統信任危機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1-14 10:48:06 | 來源: 北京晨報 |
關注事件:劉益謙從海外競得蘇軾《功甫帖》
核心觀點:文博專家們如果頻頻在市場中栽跟頭,不僅僅是丟了自己的面子,而且還會連帶損害了博物館的形象和品牌,進一步損害了公眾對整個文博系統的信任。
2013年末,一幅只有9個字的字帖引發一場爭議。這場爭議從去年吵到了今年,繼而被定性為民間收藏對抗官方鑒定,又順道從專業小眾話題晉級為公共領域的爭論焦點。
事件的起因源於藏家劉益謙以5000多萬元從海外競得蘇軾《功甫帖》,後上海博物館3位研究員發聲,質疑這件書帖為偽作。後來,劉益謙發佈一份被譽為“高級黑”的發佈聲明“三謝上博”,之後上博專家發表學術報告進行詳解。至今,該事件仍在持續發酵中。
博物館一直以來都以徵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人類文化遺産、為公眾提供教育服務為目的,但是國內的很多博物館和美術館都變成了大型的“展覽館”,缺乏對藏品的管理和研究。而隨著那些一言九鼎的老專家們的先後離世,博物館和美術館都出現了較大的人才缺口,剛剛畢業的人才還都處在紙上談兵的階段,缺少能“拍板”的中堅力量。而近幾年出現的“漢代玉凳”、“金縷玉衣”等事件中,都有被利欲熏心的博物館專家的影子。目前,《功甫帖》事件還未有結論,追責自然為時尚早,但是文博專家們如果頻頻在市場中栽跟頭,不僅僅是丟了自己的面子,而且還會連帶損害了博物館的形象和品牌,進一步損害了公眾對整個文博系統的信任。張碩正如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濤所説,“關於蘇東坡這幅書法作品的真偽,也許只有佔中國人口萬分之零點零幾的人有發言權,其他人都是看熱鬧。”的確,對於普通人而言,想要真正看懂上博三位研究員長達1萬多字的研究報告,並非易事,但劉益謙的三次聲明沒人看不懂。在《我的困擾與求救》的聲明中,劉益謙更是爆料,有“知情人士”稱此帖早年曾出現在上博,後又由上博流出。劉益謙還作出大膽猜測,“這一複雜的來由,與上博官方的這次匆匆表態有無關聯?”這樣的猜測隨即引發了連鎖效應,《功甫帖》到底來自國內何處?是否在上博停留過,如果曾在上博出現,又是如何離開的?《功甫帖》的真偽暫且放在一邊,博物館對於文物收藏、保管甚至流失的問題又被推到了風口浪尖。隨之而來的,很可能是公眾對文博系統的信任危機。
新聞推薦
- 履職擔當建言獻策 共話“兩會”好聲音——臺界政協委員兩會如是説2025-02-24
- 大陸首個“臺胞臺青創業就業基地服務聯盟”在廈成立2025-02-24
- “小三通”航線春運客流增長,單日客流量創新高2025-02-24
- 台灣南投縣青年代表團參訪武漢2025-02-24
- 寧波市北侖區組織臺胞臺屬觀看《哪吒2》“咱們中國電影最棒”2025-02-24
- 民進黨的黑手,又一次伸進了台灣校園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