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爾與法企鈾礦利益之爭 法國被指掠奪非洲資源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 汪渝):隨著尼日爾政府和法國國有能源公司阿海琺之間十年期鈾礦開採合同在2013年12月31日正式過期,雙方之間圍繞新十年期開採合同而展開的爭執在新年伊始再度引起了輿論的關注。表面上看,這一事件僅僅是一個西非産鈾大國與法國能源巨頭之間利益的分歧,但卻引發了人們對西方大型企業在非洲國家發展進程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層思考。

 

儘管雙方此前就新合同進行的談判已經持續了兩年,但合同仍遲遲未見簽署。為了確保生産的繼續進行,尼日爾政府去年12月27日在2006年採礦法的基本框架下頒布了一條臨時政令。但是阿海琺公司似乎並不買賬。從去年12月中旬開始,阿海琺以例行檢修的名義關閉了在尼日爾的鈾礦。在國際輿論看來,這一行為其實是在向尼日爾政府施壓。有報道説,雙方爭議的一個焦點在於鈾礦開採利潤的分配方面。尼日爾政府要求把對阿海琺公司徵收的開採稅從總收益的5.5%提高到12%,而阿海琺公司則聲稱此舉將使得採礦活動變得無利可圖。

 

情況究竟如何呢?

資料顯示,尼日爾年産鈾3000多噸,僅次於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居世界第三位。阿海琺則是全球核能工業的頂尖企業,世界500強之一,法國政府擁有其87%的股份。阿海琺長期壟斷尼日爾的鈾礦業,其在尼日爾進行的鈾礦開採活動已長達40年。此舉為法國的軍事和民用核工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也給其帶來了鉅額利潤。目前法國75%的電力供應來自該國的58座核反應爐,而尼日爾的鈾礦為這些反應堆提供了大量原料。按照尼日爾和一些非政府組織的説法,尼日爾的鈾點亮了法國三分之一的燈泡。在法國國會2008年的一份報告中,這一比例雖然沒有前者説的高,但是也達到了約20%。

 

相比之下,鈾礦的出口卻沒能給尼日爾的發展帶來多少利益。尼日爾一直沒能走出貧窮落後的陰影,至今仍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其2012年的人類發展指數在187個國家地區中排名最末,四分之三的尼日爾人每天的生活費不足2美元。雖説鈾礦開採是尼日爾的支柱産業,其在2010年的産品出口額佔到該國出口總額的70.8%,但卻只貢獻了該國5.8%的國內生産總值。

 

據英國《衛報》報道,法國樂施會和PWYP等民間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阿海琺公司在尼日爾的兩個鈾礦總共産出價值超過35億歐元的鈾礦石,但是尼日爾政府當年只分到了4.59億歐元,而在2012年僅阿海琺公司獲得的免稅額就達到3.2億歐元。不過,阿海琺方面則對上述數據予以了駁斥。該公司説,自從在尼日爾開礦40年來,該公司已經將80%的總收益——共計8.71億歐元——交給了尼日爾政府,並且公司在尼業務完全是遵照雙方達成的開礦協議並且遵守尼礦業相關法律的。

 

上述反差使得尼日爾政府和法國利益的代表——阿海琺公司在鈾礦石價格和開採稅等問題上一再産生爭議。不僅如此,尼日爾鈾礦利益的分配現狀也引起了當地民眾的強烈不滿。去年12月,數千尼日爾人走上街頭抗議政府和阿海琺公司之間不平等的合作關係,以及該公司的開採活動給礦區周邊地區造成的污染。與此相關的一系列矛盾爭議也引發了國際輿論對西方企業在非洲國家進行資源開發活動的某些做法的質疑:其在當地的開發經營究竟是幫助了當地的發展,還是僅僅是為了掠奪有關國家的資源?一位社會活動家表示,“法國政府在資源政策上標榜透明化和資源本土化,所以理當對阿海琺公司施壓,但是它卻沒有這樣做,這實在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