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香港影視大佬的慈善情懷

 

關於邵逸夫,我們能想到的形容大多是“傳奇”兩個字。他打造了邵氏、無線兩個電影、電視王國,他是電影企業家,也是香港富豪。但在內地,人們更願意把他看作一位慈善家。

 

行善之初

 

1907年,邵逸夫出生在寧波鎮海的一個商戶家庭。他是家裏的第四個兒子,有兩個姐姐,排行老六,才有了後來的“六叔”稱謂。逸夫是他的號,他希望自己能夠鬧中取靜,忙裏偷閒,安逸地度過一生。

 

出生在富商之家,邵逸夫從小受到家族熏陶,會做生意,也會做電影。1932年,邵逸夫出任製片和導演,執導了中國首部有聲電影《白金龍》,把中國觀眾帶入有聲時代,之後成立邵氏興地有限公司,出産邵氏電影,在香港影視業獨當一面。1965年,邵逸夫成為香港無線廣播公司的股東。在隨後的幾十年中,邵逸夫塑造了市值164億港元的TVB電視王國,奠定了TVB在華人心中的絕對地位。

 

邵逸夫是史上最年長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拍攝影片1000余部,為中國所有電影製片廠之冠,擁有最多的影院,最高時期達200多家,為中國私人擁有量之首;同時,他建造了亞洲最大的電影拍攝基地,被譽為東方私人擁有量之首。

 

早年的邵逸夫並不熱衷慈善,相反,關於他“吝嗇”的傳聞倒不少。1970年,一家養老院的老人看見邵逸夫每天坐著勞斯萊斯豪華車經過養老院門口,於是冒昧給這位電影大亨寫信,請他行善施德。不久,養老院收到邵逸夫寄來的一張僅僅500港元的支票。養老院隨即把這張支票退還給了邵逸夫,邵逸夫因此事也被嘲笑了很久。

 

有人説,邵逸夫之後的樂善好施起因於此,也有人説,這與他三哥邵山客之死有關。1983年,邵逸夫的三哥邵山客中風,陷入昏迷,只能靠藥物維持生命。此時的邵逸夫睹物關情,感嘆人生匆匆,錢財只是身外之物。邵逸夫也知道,邵山客在新加坡對員工吝嗇,很少投身公益,在當地的口碑並不好,但留在身後的名聲卻不會隨著棺材一齊離開人世。邵逸夫不想步三哥後塵。

 

1985年1月,也就是邵山客去世前兩個月,邵逸夫以邵氏基金會的名義宣佈捐出1.06億港元,作慈善用途。其中730萬港元用來資助香港的大學和醫院。另外3300萬港元則捐給香港以外的六所大學,包括台灣國際藝術學院和澳門的東亞大學等。

 

商人出身的邵逸夫有一套自給自足的經商模式,對於金錢的態度也十分保守。他手下很多導演成名之後,都希望能夠獲得票房分紅的權利,但是在邵逸夫這裡,就是癡人説夢。正是由於邵逸夫不肯讓手下人嘗到更多的甜頭,導致邵氏公司人才不斷流走,這也是當時的邵氏公司沒落的一個原因。

 

做到企業家的最高境界

 

邵逸夫説:“一個企業家最高的境界是慈善家”。

 

1973年,66歲的邵逸夫以校董的身份向香港“蘇浙公學”捐贈50萬港元,為其興建一座藏書3萬多冊的新型圖書館。這也是他的第一筆鄭重其事的捐贈。

 

當時,被稱為“文化沙漠”的香港正在修建一座規模宏大、功能齊全的“香港藝術中心”,邵逸夫捐贈600萬港元。此舉備受香港各界人士稱讚,邵逸夫也因此榮任“香港藝術節大會”主席以及“香港藝術中心董事局”副主席。

 

邵逸夫對考古一向感興趣,1985年,他捐贈1000萬港元給中國保護敦煌莫高窟壁畫工程,為當時的壁畫安上了玻璃屏風。敦煌研究院為感謝邵逸夫這一善舉,特意立碑予以紀念。

 

1986年,邵逸夫捐出了1.2億港元,其中1億港元給香港中文大學,1000萬港元給香港浸會大學,1000萬港元給仁濟醫院。捐助給香港中文大學的1億港元,用來興建第四書院,命名為“逸夫書院”。

 

對內地的捐助,邵逸夫更是不遺餘力。1987年1月開始,邵逸夫集中向內地捐款。這一年他向內地捐出第一筆教育款項1億港元,幫助內地10所大學興建圖書館或科技館。他連續19年為大陸大、中、小學教育項目做大筆捐款,累計捐贈33億港元,項目4500多個,受惠學校遍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

 

對於故鄉,邵逸夫也傾注了很大的愛心。1987年以後,他不僅多次回鄉探親訪問,還先後捐資4000多萬港元幫助發展教育、文化事業。就資産而論,邵逸夫的財富始終在香港排九至十多名,但他在慈善公益上的貢獻,只有李嘉誠、霍英東能與他相提並論。而李嘉誠、霍英東的財産又遠在邵逸夫之上。

 

事實證明,拿出余錢資助慈善公益並不會影響資本的擴張。1985年,邵逸夫大舉捐贈的第一年,《信報》估算邵逸夫的資産為33億港元。《香港政經週刊》排出的1990年度香港億萬富豪榜中,邵逸夫以85億港元的身價名列第八位。1994年1月,香港《資本》雜誌公佈1993年度香港華人百億富豪榜,邵逸夫以120億港元的資産名列19位。2006年,邵逸夫有意出售所持“無線”(TVB)32.49%的股權,作價100億港元。若加上邵逸夫的其他資産,估計邵逸夫的總資産逾200億港元。

 

回報民眾

 

邵逸夫並非香港最有錢的人,但卻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我的財富取之於民眾,應用回到民眾”,他篤信“大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

 

早在1973年他就設立邵氏基金會,致力於各項社會公益事業,為此他受到了廣泛的好評。

 

據統計,二十多年來,他共向內地捐贈了34億港元,興建了5000多個教育和醫療項目。目前,以“逸夫”兩字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及其它文化藝術、醫療設施遍佈中國各地。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捐資創立的“邵逸夫獎”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類的傑出科學家。“邵逸夫獎”100萬美元的鉅額獎金足以媲美被視為國際最高自然科學獎項的“諾貝爾獎”,因而被稱之為“21世紀東方的諾貝爾獎”。目前基金總額已高達50億港元。該獎設天文學、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三個獎項,每年頒布一次,獎金100萬美元。第一屆頒獎于2004年舉行。

 

2008年5·12四川汶川8.0級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億港元。2009年水災關愛行動,邵逸夫捐款1億新台幣。2013年4月22日,邵逸夫夫婦又向四川雅安地震災區捐款1億港元,折合人民幣八千萬元。

 

邵逸夫散財無數,同樣也以不同的形式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1974年英國女王向邵逸夫頒發CBE勳銜以表揚他在娛樂事業的成就。1977年,英國女王冊封他為爵士,成為香港娛樂圈獲此殊榮的第一人。另外,美國三藩市為表彰邵逸夫對該市的福利貢獻,將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1998年,香港特區政府為邵逸夫頒發GBM勳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