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看“習式外交”:變零和博弈為繁榮共進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10-13 10:47:19 | 來源: 中新網 |
當地時間2013年6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舉行中美元首會晤。
2014年5月2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海舉行儀式歡迎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中新社發 廖攀 攝
盤點習近平外交理念:以“中國智慧”處理國際關係
透視習近平周邊外交理念:親誠惠容打造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創中國外交多個“首次”:創新中盡顯務實
中新網北京10月12日電 題:外媒看“習式外交”:變零和博弈為繁榮共進
記者 李雨昕
自去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開啟首次外訪以來,其外交理念一直受到海外輿論的關注。在外媒眼中,習近平提出的一系列外交理念旨在推動雙贏合作,推翻舊的零和理論,致力於促進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更加公正合理。
夯實陸上安全框架 致力打破“零和”理論
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以來的10次出訪中,過半足跡落在周邊鄰國,足見對周邊外交的重視程度。習近平用“親、誠、惠、容”四個字來定調新時期周邊外交理念,強調“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
在海外媒體看來,習近平的周邊外交,實際上是拓展了中國地緣空間的邊界,讓中國外交“骨架”更趨堅實。在其首訪俄羅斯時,《紐約時報》的文章就指出,地緣政治基本上框定了大國崛起的空間,習近平首訪俄羅斯意在夯實中國走向海洋的陸上安全框架。
文章指出,習近平的首次外訪更多地是一種見招拆招的地緣政治手段,中國陸上政治影響的邊界已經劃定,即中俄邊界以及中俄聯手打造的上海合作組織,而海洋則是未來中國可大力拓展地緣空間的領域。
此後,習近平對韓國、印度的訪問,無不凸現中國對周邊的重視。新加坡《聯合早報》分析稱,習近平訪韓引領中韓戰略夥伴關係的發展,推動半島和平與發展以及穩定東亞地區局勢。這對於進一步深化和鞏固兩國的戰略夥伴關係,落實周邊命運共同體的倡議,為地區和平與穩定提供積極的正向推動,可謂意義重大。
而在印度,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形容,習近平到訪的9月17日是印度總理莫迪的64歲生日,習近平刻意從莫迪家鄉古吉拉特邦開始他的印度之行。莫迪親自迎接習近平,在薩巴馬蒂河岸設傳統晚宴款待客人。一時間,“習莫之交”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印度斯坦時報》報道稱,莫迪在生日當天迎接習近平到訪,象徵著印中關係在兩位領導人的帶領下獲得了“新生”。
冷戰之後,國際安全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地區衝突仍然存在,經濟全球化令各國亟需尋求共同發展的新思路。同時,恐怖主義、環境污染等全球性非傳統安全問題則促使國際社會需要打破冷戰思維、“零和”理論,以新型安全觀看待各國間合作。
對此,習近平提出並全面闡述了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強調中國將同各方一道,推動在亞信基礎上探討建立地區安全合作新架構,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
美國《僑報》文章就指出,觀察最近一兩年中國的外交動向可以發現,中國開始注重借助一些重大外交場合來闡述自身的外交政策,並回應一些對中國外交政策的誤解與指責。與美日著眼分歧不同,中國的外交政策取向注重取得共識。
文章稱,中國全面參與地區安全問題對話的意願越來越高,在處理地區安全的議題上也越來越能清晰自信表達自己的看法和主張,也必然會參加更多類似香格里拉對話這樣的多邊峰會。
推進“一帶一路”重大戰略:促中西方融合
在習近平的每次外訪中,經濟都是繞不開的話題。在外界看來,習近平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勢必將成為未來中國推動與多國關係發展的新動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説,“一帶一路”對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促進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政治的交流、開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紐約時報》認為,習近平一直在嘗試與中亞國家鞏固關係,這樣的方針將把中國的利益拓展出亞太地區的傳統範圍,並將服務於其巨大的能源需求。這一重大戰略還有一個優勢,可以對抗並補充前美國國務卿希拉裏2011年宣佈的美國“新絲綢之路”計劃。
英國《獨立報》則稱,中國2013年第三季度在中亞能源和基建行業投資共500多億美元,以數據證實北京打造“新絲綢之路”的雄心。這體現了北京的能源供應安全戰略,以及在新興經濟國家打開工業産品出口市場的努力。
其中,塔吉克斯坦、馬爾代夫、斯裡蘭卡,均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或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重要節點。此外,美聯社報道指,習近平還在南亞多國進行訪問,以拉近外交關係,並推動現代海上“絲綢之路”願景的建設——即通過海路連接中國與歐洲。
日本《外交學者》認為,“海上絲綢之路”顯然和陸地上的“新絲綢之路”具有相似之處,後者從中國向西延伸至中亞國家。這兩個概念體現了中國作為主要經濟強國的歷史淵源,完全切合習近平最喜歡談的民族復興主題。兩者加在一起,描繪出了中國作為一個地區強國的畫面,它試圖將自己的經濟主導作用向西拓展至伊朗,甚至東歐。
“‘新絲綢之路’有條件成為為該區域歐亞所有國家利益提供服務、共享成果的共同之路。”俄羅斯之聲形容。
潤物無聲 講好“中國故事”
去年,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發表講話,首次從戰略高度明晰了中國形象的獨特內涵——文明大國、東方大國、負責任大國和社會主義大國,向社會各界明確了一個久被忽視的原則——與傳統西方大國相比,中國的國家形象必須具有自身的鮮明特色。
行勝於言。《紐約時報》文章稱,習近平多次發表演講,強調國之交在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知。他講話個性鮮明,演講中多次提及民眾日常生活場景,比如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桑尼亞播放、中國玉樹兒童給剛果總統薩蘇寫的信等等。以實話、家常話代替刻板的口號,適應公共外交需要的生活化語言成為中國外交的新時尚。
同時,習近平多次出訪都在當地主流媒體上發表署名文章。如在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之際,習近平就在韓國《朝鮮日報》、《中央日報》、《東亞日報》同時發表題為《風好正揚帆》的署名文章,將“中國夢”與韓國的“第二漢江奇跡”聯繫起來,拉近中韓民眾之間的感情。
美國媒體稱,這些文章主要闡述習近平的“中國夢”概念,服務於他擴大中國軟實力外交的目標,也在國內提升他富有感召力的領導人形象。
與此同時,中國還積極投身國際事務,承擔更多國際責任,成為國際舞臺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世界大國。9月18日,習近平在印度新德里宣佈,中國政府將再次向國際社會抗擊埃博拉疫情提供援助。
英國《金融時報》稱,中國增加其對抗擊埃博拉病毒的捐贈,也被視為一次對中國對非外交的考驗,因為中非貿易和投資日益擴大,也因為中非友誼的歷史承諾。
世衛組織也發表聲明,歡迎中國政府向塞拉利昂派遣移動實驗室檢測隊,以增強該國的病毒檢測能力。世衛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表示,此舉顯示出中國政府對加強應對埃博拉疫情國際努力的堅定承諾,併為其他國家做出了表率。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強調“公共外交”,儼然已經成為一個時髦的詞彙。英國《金融時報》稱,公共外交已經融入到中國外交的制度設計與外交活動之中,它打破了外交的神秘性,為中國與世界全面對接提供了多種渠道,潤物無聲,在潛移默化之間,中國成為世界之中國。
新加坡《聯合早報》也指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次國家層面尤其是社會乃至個人層面的互動,也日益成為推動兩國關係發展的重要動力,借助公共外交的力量讓社會與個體都成為外交的當事人,從而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完)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