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在北京,我看見兩岸青年在彼此的青春裏種下友好的種子”

2025年7月3日,北京這座歷史與創新交織的城市再次迎來兩岸青年之間的溫暖相逢,那就是2025兩岸青年峰會。峰會現場,許多位來自寶島台灣的青年登上講臺,用他們的語言、故事、記憶與夢想,表達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期待。在北京,我看見台灣青年與大陸青年相遇的真誠。那麼,是什麼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來到大陸?又是什麼讓他們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未來? 

 

“在北京,我看見兩岸青年在彼此的青春裏種下友好的種子”_fororder_峰會2.JPG

 

7月3日,2025兩岸青年峰會在北京拉開帷幕。(中國台灣網記者 尹賽楠 攝)

 

這次峰會以“攜手繪青春 奮進新時代”為主題,包括主論壇、分論壇、科技文化融合成果展和機器人展示、兩岸青年漢服之夜等交流活動。7月至8月,還將舉辦京臺青年交流營、體育友誼賽等30余項系列配套活動。兩岸青年共約4000人參加峰會,其中台灣青年總規模約2000人。 

 

峰會現場,來自高雄的青年小鄭以清晰有力的語調講述著他對大陸創業環境的觀察。他説,儘管兩岸存在政治分歧,但他身邊越來越多的台灣朋友選擇用腳步丈量大陸。他們願意來、敢於留下,並逐漸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尤其在快速發展的當下,職業選擇變得更加多樣化,從創新産業到傳統産業、從科技産業到文化産業......機會無處不在。相對於台灣而言,大陸的網絡環境和高速的經濟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來到大陸創業就業。小鄭的發言讓一位來自台中的設計係曾同學感同身受。她説:“其實,台灣的新聞裏從不報道這些細節。當我真正來到這裡,才知道這裡發展得很好,有一種很奇妙的感覺。”

 

一位來自北京的女生拿著她的漢服設計稿説,那是她根據閩南語歌謠改編的意象設計。我告訴她,我阿嬤也會唱那些歌曲。她抬頭看著我,眼神發亮,“原來我們聽的是一樣的歌。”中華文化是我們共同的根,是我們呼吸之間自然流動的力量,是我們兩岸青年溝通的橋梁。

 

“文化藝術交流不是灌輸,是互相理解,是‘我喜歡你’,而不是‘你應該喜歡我’。”來自台灣的動畫導演薛先生的這句話在我心中久久迴響。今年的峰會,文化藝術成了一個柔軟卻有力的溝通主題。在畢小姐與她的“元宇宙探勘隊”展位,我看到台灣和大陸的藝術青年一起創作、一起構思。我看見,來自兩岸的青年在探討一幅結合閩南元素與虛擬現實的作品時,因意見不合而爭論起來,但最終他們笑著説:“你畫得更有感覺,我來補技術吧。” 這樣的合作,是兩岸青年之間最真誠的選擇、最美好的相遇。     

 

峰會期間,一群台灣青年參觀了小米移動互聯網産業園。走進那個充滿未來感的空間,看到小米SU7汽車、折疊手機展示和智慧家居互動演示時,台灣青年們不斷發問,驚嘆聲此起彼伏。其中,一款可以自動投喂、半年不用換水的智慧魚缸引起了參訪青年們的關注。有位女孩好奇地詢問,寵物貓狗是否也有類似的産品。在得到工作人員的肯定回復後,她難掩欣喜之情,並表示該産品在台灣地區也有廣泛需求。

 

“在北京,我看見兩岸青年在彼此的青春裏種下友好的種子”_fororder_峰會1.JPG

 

參加活動的青年現場觀看機器人表演。(中國台灣網記者 尹賽楠 攝)

 

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在峰會主論壇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絕大多數台灣民眾認可兩岸交流,希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島內“去中國化”的政治操弄之下,許多台灣的年輕人還會來到大陸親身體驗,深深體會到自己的血脈裏流淌的是中華民族的血液。中華文化是刻入骨髓的DNA,而非任何的政治舉措和刻意要求。希望兩岸青年常來常往,越走越近。

 

作為台灣青年的一員,我被峰會上兩岸青年暢敘友情、碰撞思想、展望未來的樣子而深深感動。兩岸青年在彼此的青春裏種下友好的種子,攜手同行,未來定能開花結果,收穫美好。(作者:金目維)

二〇二五兩岸青年峰會在京開幕

2025-07-04

新華社北京7月3日電 (記者王承昊)2025兩岸青年峰會3日在京開幕,海峽兩岸各界人士和青年代表700余人出席開幕式。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尹力在開幕式上表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兩岸青年成長成才,對青年肩負國家和民族未來寄予厚望,勉勵兩岸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攜手打拼。兩岸青年峰會是台灣與大陸青年交流互鑒的重要平臺,不斷為民族復興和祖國統一匯聚新生力量、注入青春活力。長期以來,北京與台灣聯繫密切,交流合作成果豐碩。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對民族有共同的責任,對未來有共同的使命。希望大家凝心聚力,加強文創、非遺、影視等人文交流,攜手促進京臺交流交往,推動兩岸青年常來常往、深化情誼。把握歷史大勢,勇擔民族大義,增強愛國之心和報國之志,攜手促進祖國統一大業,書寫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的青春華章。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宋濤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關愛青年成長,強調“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兩岸青年好,兩岸未來才會好”。兩岸青年都是民族復興的參與者、推動者、獲益者,要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青春活力、貢獻青春力量。兩岸青年要秉持“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來干涉,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推進祖國統一。兩岸青年要勇於擔當、攜手打拼,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積極參與到兩岸交流合作、融合發展中來,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明前景中彰顯青年擔當。

 

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視頻致辭表示,青年是兩岸未來的希望,鼓勵更多台灣青年到大陸看看,也歡迎更多大陸青年來台灣走走,兩岸青年互相學習,共同開創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

 

此次峰會以“攜手繪青春 奮進新時代”為主題,將舉辦主論壇、分論壇、科技文化融合成果展等交流活動。7月至8月,還將舉辦京臺青年交流營等活動。

展開全文

山海不為遠,心安即是家——2025兩岸青年峰會側記

2025-07-04

當八達嶺的晨光遇見阿里山的雲海,當京劇的唱腔和著歌仔戲的悠揚,兩岸青年再度跨海相聚,共赴“青春之約”。

 

山海不為遠,心安即是家——2025兩岸青年峰會側記

 

7月3日,2025兩岸青年峰會在北京拉開帷幕。(中國台灣網記者 尹賽楠 攝)

 

7月3日,2025兩岸青年峰會在北京拉開帷幕。本屆峰會延續“攜手繪青春 奮進新時代”主題,來自海峽兩岸的各界人士和青年代表700余人出席開幕活動。在這熱情似火的盛夏時節裏,兩岸青年攜手並肩、同心同行,以昂揚的風貌奏響希望的節拍,用奮鬥的薪火點亮美好的未來。

 

自2018年以來,兩岸青年峰會已成功舉辦六屆,成為兩岸青年才俊暢敘友情、碰撞思想、展望未來的大舞臺。峰會創辦至今,累計舉辦兩岸青年交流活動約150項,吸引6000多名兩岸青年熱情參與,為推動兩岸青年交流合作走向深化,加速融合、增進同胞理解、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2008年,台灣青年李偉國人生中第一次跨越海峽來到祖國大陸,從此便與這片“故土”結下了不解之緣。“跨越那一汪海峽,你才知道世界有多大。”李偉國説,從2016年至今,自己見證了祖國大陸經濟科技實力的飛速增長。“移動互聯網、新能源、新基建、中國航天……大陸每一個巨大的轉變都真實地發生在我們眼前,我們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親歷者。”

 

從房地産銷售到臺青創客,李偉國結識了許多初來乍到的台灣青年,為他們提供幫助。“我已經連續多年參與兩岸青年峰會,在這裡,我向大家分享自己在大陸打拼的經歷,也傾聽到了臺青們在彼此交流交往中的心聲。”李偉國説,台灣青年認準了就要紮根融入大陸,在這裡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實現深度融合,這樣對未來更有幫助。

 

山海不為遠,心安即是家——2025兩岸青年峰會側記

 

兩岸各界人士和青年代表700余人出席開幕活動。(中國台灣網記者 尹賽楠 攝)

 

此心安處是吾鄉,心安之處即是家。

 

近年來,祖國大陸始終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與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為台灣青年提供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舞臺。如今,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來到祖國大陸學習、工作、創業,融入這片熱土,實現人生夢想。

 

“祖國大陸早已成為我人生中的‘第二故鄉’。”作為一名“臺商二代”,剛剛榮獲2024年度“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的台灣青年許雨婕説,父輩們為兩岸發展作出了貢獻,我們這一代也要努力打拼,跑好歷史的接力棒,共同推動兩岸交流融合。

 

體育交流作為兩岸交流融合的重要一環,不僅拉近了兩岸民眾的距離,也促進了兩岸競技水準的提高和體育事業的發展。去年的巴黎奧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以40金27銀24銅的優異成績,創下參加境外奧運會的最佳戰績;中國台北代表團也以2金5銅共7枚獎牌的成績實現突破。兩岸運動健兒們在奧運賽場奮力拼搏,綻放青春,譜寫了中華民族新的榮耀篇章。

 

在昨天的兩岸青年峰會主論壇環節,京臺青年體育文化節正式啟動,為兩岸青年開展雙向、多維、深度的體育交流合作搭建了新平臺,注入了新動能。

 

“無兄弟,不籃球!”作為親歷兩岸籃球交流的運動員,翟小川的話語擲地有聲,承載著數十載兩岸球員“以球會友”的溫情記憶。從早年的李學林到如今的陳盈駿,首鋼隊裏台灣球員活躍的身影早已成為兩岸體育交流的縮影。他至今記得與李學林同住三年的日子,“他的基本功太紮實了,尤其是後衛技術,讓我明白籃球不只是力量對抗,更是技巧與智慧的結合”。

 

山海不為遠,心安即是家——2025兩岸青年峰會側記

 

兩岸學子同唱《住在心裏的人》。(中國台灣網記者 尹賽楠 攝)

 

這樣的交流從來不是單向的。首鋼青年隊曾多次赴臺比賽,球員們帶著大陸的籃球理念走進台北的球場,也帶回了台灣青年對籃球的執著與熱愛。正如翟小川所説,體育是最好的橋梁,穿上球衣,我們都是為熱愛拼搏的兄弟。

 

而這份“兄弟情”,在冬奧冠軍武大靖的分享中得到了更深的詮釋。“2018年平昌冬奧會奪冠時,看臺上兩岸同胞一起歡呼的瞬間,我突然懂了‘更團結’這三個字的重量。”他在峰會上提起與台灣冰雪運動員的技術交流,“他們對動作細節的打磨、對項目的熱愛,和我們一模一樣。”從平昌的五星紅旗到北京冬奧的“一起向未來”,體育讓不同地域的青年在“更高、更快、更強”的追求中,讀懂了彼此眼中的熱愛與執著。

 

“7年前,我曾在奪冠後説,這枚金牌屬於每一位為中國冰雪付出的人。今天我想説,新時代的榮光,屬於每一個敢於追夢、敢於擔當的兩岸青年。”武大靖説,兩岸青年本就是同根同源的一家人。只要我們攜手合作,必將迸發出更大的能量。就像滑冰比賽當中的接力賽一樣,只有每一個人都全力以赴,才能最終贏得勝利。

 

“不管出生在哪,我們的文化根脈從來沒有斷過,是任何人都去不掉也阻絕不了的;中華文化能夠走過五千年,是因為總有人在守,守住信念,守住文明,也守住一個民族對未來的希望。”

 

不久前,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再度率台灣青年參訪大陸,讓新朋老友又一次重逢,接續兩岸青年互學互鑒、攜手打拼的“青春佳話”。從福建“三坊七巷”到甘肅“河西走廊”,台灣青年在莫高窟的壁畫前動情地説,“原來中華文明離我們這麼近”。“兩岸年輕人可以從一次次的交流中,把理解變成連結,把文化變成共同的未來,共同守護、傳承、弘揚、光大中華文化。”台灣青年鄭同學如是説。

 

山海不為遠,心安即是家——2025兩岸青年峰會側記

 

參加活動的青年現場觀看機器人表演。(中國台灣網記者 尹賽楠 攝)

 

在敦煌,台灣青年目睹飛天壁畫裏的線條如何穿越千年,與台灣廟宇的彩繪找到呼應;在武威文廟,台灣青年撫摸著張騫出使西域的史料,突然明白課本裏“絲綢之路”的壯闊意涵。莫道邊城無故事,高懸丹壁映韆鞦。“以前總覺得歷史很遠,直到腳踩在這片土地上,才懂得自己是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台灣青年李同學説,“莫高窟的風沙吹過五千年,吹到我耳邊,仿佛在説‘歡迎回家’”。

 

馬英九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回憶説,“記得我們在大陸乘坐高鐵時,曾有一位同學詢問乘務員‘為什麼窗外風景不晃’,當得知是‘減速玻璃’的技術時,他説‘原來大陸的發展早就不是想像中的那樣’”。打破信息繭房的,從來不是説教,而是親眼所見、親腳所踏的真實。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情契者不以歲月為遷。

 

回首兩岸開放交流近40年的光陰,無數台灣青年以奮鬥的身姿,跨越淺淺的海峽,來到祖國大陸追夢、築夢、圓夢,留下了一段又一段感人至深的青春佳話。放眼未來,兩岸青年必將在民族復興、國家統一的征程中並肩前行、攜手奮進,譜寫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的青春華章。而這場“青春之約”,從來不是終點,而是下一次相聚的起點。(文/尹賽楠)

展開全文

匯聚青春力量,書寫奮鬥史詩——寫在2025兩岸青年峰會開幕之際

2025-07-02

匯聚青春力量,書寫奮鬥史詩——寫在2025兩岸青年峰會開幕之際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再過不久,2025兩岸青年峰會即將在北京拉開帷幕。在這熱情似火的盛夏時節裏,兩岸青年跨越山海,以青春之姿共赴交流盛會,表達了“攜手繪青春 奮進新時代”的共同心聲。

 

自2018年以來,兩岸青年峰會已成功舉辦六屆,成為兩岸青年才俊暢敘友情、碰撞思想、展望未來的大舞臺。峰會創辦至今,累計舉辦兩岸青年交流活動約150項,吸引6000多名兩岸青年熱情參與,為推動兩岸青年交流合作走向深化,加速融合、增進同胞理解、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兩岸關係不斷突破阻礙、在曲折中向前發展的進程中,無數台灣青年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了勇立時代潮頭、擔當歷史使命的光榮篇章。

 

去年,連續第6次參加兩岸青年峰會的台灣青年徐韜説,看著峰會規模逐年擴大、越辦越好,就如同看著成長中的自己,不斷融入祖國大陸這片發展的熱土;

 

在峰會上演唱主題曲的台灣青年楊品驊説,從陌生到熟悉、從相互認識到彼此認同,我們不僅要成為好朋友、好夥伴,更要成為好兄弟、好姐妹、一家人,兩岸青年攜手並進,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發揮出更大的能量,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從北大博士到大涼山“鄉青”的台灣青年林書任説,大家可以試著更勇敢一些,借助祖國大陸的機遇和平臺去證明自我價值,努力參與到兩岸關係融合發展的大潮中來……

 

匯聚青春力量,書寫奮鬥史詩——寫在2025兩岸青年峰會開幕之際

 

台灣青年在酒泉發射中心自拍留念。(中國台灣網記者 尹賽楠 攝)

 

不久前,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率台灣青年再度參訪大陸,讓新朋老友又一次重逢,接續兩岸青年互學互鑒、同心同行的“青春佳話”。

 

在福建,台灣青年通過多元實踐,深切體會中華民族榮辱與共、血脈相連的共同體精神;在甘肅,台灣青年通過文化尋根,喚醒了中華文明共同記憶,認識到在追求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使命與擔當。

 

正如台灣青年鄭同學所言,不管出生在哪,我們的文化根脈從來沒有斷過,是任何人都去不掉也阻絕不了的;中華文化能夠走過五千年,是因為總有人在守,守住信念,守住文明,也守住一個民族對未來的希望。“兩岸年輕人可以從一次次的交流中,把理解變成連結,把文化變成共同的未來,共同守護、傳承、弘揚、光大中華文化。”

 

“你踏著浪花過來,我捧著赤誠相待。相聚在這青春舞臺,我們滿懷激情澎湃。”

 

回首兩岸開放交流近40年的光陰,越來越多台灣青年跨越淺淺的海峽,來到祖國大陸學習、工作、創業,搭上了改革開放和經濟騰飛的列車,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夢想。放眼未來,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不可逆轉,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大勢澎湃向前。兩岸青年不負時代,不負韶華,攜手繪青春、奮進新時代,就一定能為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匯聚起蓬勃的青春力量,書寫無愧於時代、無愧於祖國、無愧於青春的奮鬥史詩。(文/尹賽楠)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