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非遺的相遇——粵語梵劇《瓔珞傳》首演成功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4-10-30 14:35:27 | 來源: 海峽飛虹 |
記者採訪《瓔珞傳》舞蹈編導──金珊珊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 李婉露 唐遠貴):10月24日晚八點,2014中國-東盟戲劇周的重點劇目,根據印度戒日王創作的梵劇改編的同名粵劇《瓔珞傳》在南寧劇院進行了首演。
粵劇是兩廣地區人民群眾最為喜聞樂見的一種戲曲形式,同時也是世界級的非物資文化遺産。《瓔珞傳》則是誕生於1400年前的古國印度,它的作者戒日王是印度歷史上的著名君主,對推動中印交流亦做出過突出貢獻。中國唐朝高僧玄奘在印度遊學期間,與戒日王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他在著作《大唐西域記》中也詳細記載了戒日王的功績。一部古老的印度梵劇,一種古老的中國戲曲形式,它們是如何跨越了文化和時空結合在一起的,又擦出了怎樣的火花呢?
記者採訪《瓔珞傳》藝術總監毛小雨
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毛小雨少時曾到印度留學,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印度戲劇的研究,同時他也是中國戲曲研究界的翹楚。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印度戲劇鮮有登上中國的舞臺,而梵劇更是在印度都難覓其蹤。將梵劇帶到中國舞臺上是毛小雨長期以來的願望。他説
“我以往在印度學習過,研究過梵劇,有一個理想就是能把這兩個偉大的文明,兩種偉大的非物質遺産藝術形式能夠進行一個有機的結合。“
在毛小雨看來,中國南方的傳統戲曲感情細膩,這與梵劇異曲同工之妙,同時歌舞也是兩大劇種的主要表現形式,因此改編是可行的。如果能用中國戲曲的形式再現印度梵劇,不僅僅是一次前無古人的嘗試,也將賦予兩種藝術形式新的生命力。
在毛小雨看來《瓔珞傳》的原作者戒日王與中國大師玄奘的淵源以及對中印文化交流作出的貢獻,使這部劇成為了最適合中國舞臺的選擇。而毛小雨的學生王彤恰好在幾年前翻譯了中文版的《瓔珞傳》。畢業于北京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系的王彤因為對戲劇的喜愛,放棄了別人羨慕的公職報考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研究生,開始了對東方戲劇特別是印度戲劇的研究。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王彤接觸到了英文譯本的《瓔珞傳》,並被它的藝術性所折服。她發現在中國還沒有《瓔珞傳》的譯本,於是在參考了大量英文譯本之後,王彤翻譯完成了中文的《瓔珞傳》。同時,她也在翻譯的過程中,對戒日王的生平以及藝術創作進行了研究,並於2013年一月份在《劇本》雜誌上發表了名為《戒日王戲劇研究》的論文,該論文還獲得了當年藝術研究院優秀碩士論文獎。
記者採訪《瓔珞傳》譯者王彤
於是,在導師的幫助下,王彤按照中國戲曲的劇本格式,將自己翻譯的《瓔珞傳》進行了改寫。
然而,雖然大家對梵劇與中國戲曲的結合這一想法興奮不已,但實施起來卻並非一帆風順,從劇本創作開始,創作團隊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最初,王彤改寫的是一個崑曲的劇本,然而舞臺實踐證明,根本沒辦法演出,於是,又開始了粵劇劇本的創作嘗試。粵劇,顧名思義是使用粵語演唱的戲曲。粵語的發音與普通話有著不小的差距,而中國傳統戲曲的臺詞又要求合轍押韻,尤其是粵劇的唱詞還必須按照一定的格式書寫,這就意味著改編出來的臺詞既要句子長短符合要求,最後的字尾還要按照粵語發音押韻。用毛小雨老師的話説,就像是“帶著鐐銬跳舞”。
除此之外,梵語原作本身的長度也不符合中國舞臺演出的要求,王彤介紹説:
“兩種戲劇形式的差距還是挺大的,因為梵劇的劇本在過去演出的時候寫的都非常的長,基本上都是要演好幾天。現在要改編成兩個半小時左右的演出,就要進行大幅度的刪減。”
最終,在粵劇專業人士的幫助下,這個劇本前前後後修改了15次才成型。劇本創作完成之後就進入了排演階段。儘管兩種戲劇都有舞蹈和演唱的表現形式,但從根本上來講,還是不盡相同。為了能夠更好的呈現舞臺效果,劇組請來了印度舞蹈的專家金珊珊作為此次演出的舞蹈編導。但即便是編舞經驗豐富的金珊珊,也不禁覺得這一次的編排難度極大。她説
“這個事情開始的想法特別好,但真正實施起來不容易。因為大家知道,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雖同為東方的文化,但他有各自的特點,非常鮮明的民族文化特點,把印度的舞蹈結合到中國粵劇的唱腔裏面來,同時在各個方面,服裝的融合,我和導演做了很多的嘗試。第一版排出來,大家都很不滿意,因為就覺得各是各,印度舞蹈是舞蹈,中國唱腔是唱腔,中間音樂的轉接也是特別的彆扭,所以想了很多的辦法讓它融合在一起,和諧統一的共處在一個空間裏面。”
音樂的問題解決了,下面就是舞蹈動作了。參與本次演出的都是地地道道的粵劇演員,一點印度舞蹈的基礎都沒有。為了排練,金珊珊往返南寧北京四次,每次都待一個月。每天早上,都要對粵劇演員進行印度舞的基礎訓練。印度舞蹈有個基本姿態就是半蹲,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雙腳有力擊打地面。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一個月的時間演員們每天都要進行半個小時訓練。
同時為了呈現好的舞臺效果,金珊珊親自前往印度的多個城市,定做了舞臺服裝。演出前幾天,她在印度的朋友又親自帶著這些服裝坐飛機到南寧,親手送到了演員們的手上。
劇本的改編,音樂和舞蹈的改編,服裝的設計,從一個簡單的想法到最終作出一個作品,一年多的時間凝結了無數人的心血和努力,而這一切在10月24日的首演上都收到了完美的回報。布景華麗的舞臺上,身著艷麗印度傳統服裝的演員們,用粵劇的委婉唱腔為我們演繹了瓔珞公主和優填王的動人愛情故事。兩個多小時的演出,每一幕結束觀眾席上都會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最後,演員們也是跳著歡快的印度舞蹈謝幕的,看到這一幕觀眾們也不僅跟著一起“手舞足蹈”起來。
南寧的觀眾對這個來自印度的故事表達了自己的喜愛之情,觀眾張小姐是個粵劇愛好者,有時間的時候總會到劇院看場演出。對於粵劇《瓔珞傳》她也是十分喜歡。她説:
“這個它是結合了印度(梵劇)和粵劇,我覺得是很新穎的。衣服的華麗,燈光色彩,視覺上和聽覺上都是耳目一新。傳統的粵劇增加了異國風情,我覺得不錯,聽掌聲就知道了。”
而從印度遠道而來的觀眾桑傑·喬達摩則直言自己沒想到演出會如此精彩。他説:
“沒想到在這裡(南寧)能夠欣賞到這場演出,中國藝術家把印度的傳統文化帶到中國,(演出)非常棒!希望今後能舉辦更多的此類演出,擴大兩國的文化交流,讓兩國民眾更加了解彼此的文化和思想,從而增進印中友誼。”
印度駐廣州總領事高志遠接受採訪
當晚,印度駐廣東領事館總領事高志遠也到場觀看了演出。在廣東期間,他也對粵劇耳濡目染,聽了不少。對於自己國家的梵劇用粵劇的形式再生在舞臺上這一嘗試,高志遠也給予了肯定和讚許。他説:
“今天的演出非常棒!印度梵劇用中國戲曲的形式錶現出來,讓我們兩國的文化在此進行了無距離地觸碰,大家都非常喜歡這場演出。它讓今天在場的印度人和中國人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文化藝術是沒有國界的,古老的梵劇通過中國的藝術形式同樣可以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兩大非物質文化的相遇,猶如天際兩顆明亮的星星一般,交匯燦爛,照亮了東方的天空。
粵語梵劇《瓔珞傳》
粵語梵劇《瓔珞傳》
粵語梵劇《瓔珞傳》
粵語梵劇《瓔珞傳》
粵語梵劇《瓔珞傳》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