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學生愛用網絡熱詞 教師惡補流行語怕“被排外”
編輯: 李思媛 | 時間: 2014-11-18 15:34:04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據台灣《聯合報》報道,如今,台灣越來越多高中及大學教授發現,學生愛用網絡流行語,現在連課堂口頭及書面報告,也照用不誤,像“港覺”(感覺)、衝一發(拼了)、超正der(超正的)、薛薛(謝謝)等常挂在嘴邊,甚至作業沒寫,還回答老師“BJ4”(不解釋)。
老師往往一頭霧水,為拉近和學生距離,只好惡補流行用語。但教授也提醒,網絡語言要看場合使用,以免弄巧成拙,反而誤事。
樹德科技大學學生楊宗翰説,大學生愛用網絡“鄉民”(網民)流行用語,很多女生自稱“姐”,同學連上臺報告,還把“衝一發”挂在嘴邊,老師常聽不懂,質問是何意。
文化大學大傳係教授林福岳説,他發現這幾年學生的考卷和報告中,使用“注音文”的比率大為增加,很多字只會説不會寫,就在考卷上用注音表達。
中壢高商語文老師曾家麒説,學生常用網絡用語“GG”來表示“慘了”,或是在文章結尾加上“XD”。一開始不知道意思,找過資料才清楚。
臺大學生楊宗諭説,老師講課有時會用一些過時的網絡用語,甚至誤用,學生聽了不是靜默,就是冷笑。學生口頭報告時也會不慎説出太新潮的詞語,老師先愣住,然後問什麼意思,台下笑成一團。
一位南部高中教師説,他有次問學生為什麼作業沒寫,學生竟然回答“BJ4”(不解釋),讓他啼笑皆非,“頓時覺得自己被孤立”,還特地回家做“鄉民功課”,打進年輕人的生活圈。
台灣政大新聞系教授方念萱分析,現在大學生都是“數碼原住民”,校園充斥著次文化語言,習慣使用網絡語言爭取同學共鳴,形成一種“圈內人現象”,聽不懂的教授反而“被排外”,這是傳統教室裏,從未發生過的現象,對老師形成挑戰。
方念萱説,教授自己也要與時俱進,跟上年輕人的腳步。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須文蔚提醒,創意、通俗性的網絡語言,不宜用在給長輩寫信、指考作文這類官方場合的溝通。
一名高中教師説,溝通最重要的是讓對方理解自己説什麼,在正式場合使用網絡語言,仍須斟酌。
新聞推薦
- 海關保障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 50余批次人員物資順利通關2025-10-14
- “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 商務部回應美宣佈對華加徵關稅2025-10-14
- 《沉默的榮耀》熱播兩岸:以歷史之光映照“台獨”逆流的荒誕2025-10-14
- 台灣花蓮救災工作主要靠志願者?賴當局被批執政無能2025-10-14
- 《開閩世家閩臺源流志》第二期在福州發佈2025-10-14
- 忠實還原故宮30余件館藏文物 視障讀者觸摸系列出版物在京發佈202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