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眾院今正式解散 安倍經濟學成各方“靶心”

日本眾院今正式解散安倍經濟學成各方“靶心”

資料圖: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綜合消息,依據此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決定,日本國會眾議院將於11月21日正式解散,12月提前舉行大選。解散眾院是日本首相的“特權”,歷屆首相在應對複雜局面、擺脫不利困境、爭取主動權時,屢屢採取這種策略。本次安倍以最大的政治資本“押寶”,以曾為其贏取支持但如今已成“眾矢之的”的“安倍經濟學”問信於民,也是不得已為之的投機之舉。

 

曾經的招牌如今的靶心“安倍經濟學”何去何從?

 

2012年12月,安倍打著“恢復日本”的旗號上臺,推出了雄心勃勃的經濟復蘇計劃——“安倍經濟學”。他承諾通過大膽的貨幣量化寬鬆政策、靈活財政政策和經濟增長策略這三大政策,“連射三箭”,重振困擾日本多年的低迷經濟。

 

第一箭,是日本央行實施的異次元貨幣寬鬆政策,帶動日元貶值、股價上揚。為實施政策,安倍甚至被批“違背金融管理常規”,將日本央行行長更換為自己的親信。這一政策短期內刺激了日本經濟增長,但隨時間推移,各類矛盾顯現,日元大幅下跌帶來的是原材料價格上漲,在日企業不得不將工廠轉移至海外,削弱了日元下跌對出口的推動作用。資本支出與就業表現乏力,日元自我循環下行,導致更大的貿易赤字,難以為繼。

 

第二箭,安倍寄望擴大公共事業,刺激地方經濟。他所描繪的戰略是從通貨緊縮中擺脫,將經濟蛋糕做大,增加稅收,進而完成財政重建。雖然安倍政府在地震災區大興土木力求重建,但資深理財專家指出,如果要真正扭轉局面,“安倍經濟學”的第二支箭必須改造,應專注于稅收優惠而不是政府支出。日本政府債務已達到GDP的兩倍多,如果支出被用於非生産性目的,且安倍未能及時推出可持續的增長措施,將面臨滯脹的風險,導致資本流出。

 

事實上,暫時的“強心劑”未能抵擋住今年4月消費稅增稅所導致的消費趨冷。今年7月至9月,日本實際國內生産總值(GDP)為523萬億日元(按年度換算),重新回到“安倍經濟學”剛剛啟動的2013年1月至3月的水準。增稅和物價上漲導致工資縮水,親眼目睹消費者心理趨冷的安倍指出,“按照預期增稅將使擺脫通貨緊縮陷入危險之中”。因此,此次安倍不得不宣佈推遲消費稅增稅。

 

而第三箭——經濟增長戰略方面,今年6月14日,安倍政府正式出臺名為“日本再興戰略”的經濟增長戰略,以産業振興、刺激民間投資、放寬行政管制、擴大貿易自由化為主要支柱。日本政府還計劃在東京等大都市創設“國家戰略特區”,吸引外國投資和人才,以及讓年輕人、女性發揮效用。但就在策略提出伊始,就有不少人質疑安倍這第三隻箭“無新意”、“虛假”,難以達到拯救經濟的目的。

 

執政近兩年來,“安倍經濟學”的負面效應不斷顯現,也損害了日本民眾對經濟復蘇和安倍政權的信心,致使安倍內閣支持率一再下滑。目前,在野黨已經決定以“日本經濟連續兩季度負增長説明安倍經濟學失敗”為由,在選戰中向執政黨發起攻勢。“安倍經濟學”成了本次選舉在野黨攻擊的“靶心”。日媒輿論調查也顯示,32.3%日本民眾認為“安倍經濟學”是失敗的。

 

“安倍經濟學”、“三支箭”這些昔日招牌如今已黯淡無光。要長期穩定執政,逃脫近年來的“短命首相”魔咒,安倍手中籌碼所剩不多。但去年安倍一舉結束自己造成的“扭曲國會”現象,他任總裁的自民黨勢力正處於強盛期,趁著支持率進一步下跌前,要殺對手一個“措手不及”,利用首相權力解散眾院,靠大選洗牌,確實是一個值得他“投機”的“妙招”。

 

解散眾院成日本首相“法寶”大選“洗牌”過後又如何?

 

從日本國會的構成和職能來看,解散眾院本就是日本首相在應對複雜局面、擺脫不利困境、爭取主動權時的一種策略,但在日本政壇上也不乏失敗的前例。

 

按照日本憲法規定,首相可以隨時解散眾議院,新一屆眾議院將在上屆眾議院解散後的40天內選舉産生。但這種策略並非屢試不爽,2009年,來自自民黨的前首相麻生太郎解散眾議院,提前舉行大選。結果一直“一黨獨大”的自民黨遭遇歷史性慘敗,相反在野黨民主黨一躍成為國會第一大黨,隨後與社民黨、國民新黨成立聯合政府,終結了自民黨連續掌權多年的時代。

 

此外,2012年11月16日,同樣內外交困、隸屬於民主黨的野田佳彥也宣佈解散眾議院,重新舉行大選。同年12月16日,日本自民黨在第46屆眾議選舉中以絕對優勢獲勝,黨首安倍晉三于2012年12月26日特別國會上再度被指名出任內閣總理,民主黨由此痛失執政黨地位,讓自民黨重回權力中心。

 

在今年12月的選舉中,選民將選舉出日本眾議員。新選舉的眾議院將有475個議席,數量少於目前的480個。其中295名議員將在單議席選區制下選出,而其餘180名議員將在比例代表制下選出。單議席選區制較為簡單。295個小選區中的選民從本區候選人名單中進行選擇,得票數最多的候選人當選。

 

但這並不是選民的唯一選票。在比例代表制下,日本被劃分為11個大區。每個大區的選民從政黨名單中選擇政黨。每個政黨將獲得與其得票百分比相對應的議席數。在單議席選區制下落選的候選人仍可能通過比例選舉最終成為眾議員。

 

目前,日本佔據多數地位的執政聯盟由兩個黨派組成,一個是安倍所在的自民黨,該黨擁有294個席位,另一黨派為擁有31個席位的公明黨。主要反對黨包括擁有55個席位的日本民主黨和大阪市長橋下徹所在的日本維新黨,後者擁有42個席位。

 

而選舉的首要任務,就是日本國會兩院必須在10天內共同任命新首相。如果超過10天,將以眾議院的決定為準。這就是首相靠解散眾院“洗牌”的原因。據分析,目前,安倍的自民黨有較大勝算。如果目標達成,預計自民黨議員會再次推選安倍擔任首相。

 

此次安倍吹起的這股“解散風”,招致朝野批評,被指是“自私的解散”。

 

分析指出,安倍提早大選是希望在明年9月自民黨黨魁選舉前重新劃分黨內派閥勢力,為自己長期掌權鋪路。日本法政大學教授山口二郎批評:“日本國民大多質疑這次大選的必要性,他們都明白,這只是為了安倍自己的權力。”如果大選過後安倍依然能坐上首相寶座,其先前的內外政策也不會有根本性的變化,他的“修憲複國”夢還在延續,千瘡百孔的“安倍經濟學”將繼續推行,而這些,都不是真正重振日本的途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