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求職難,還是求偶難?
編輯: 李思媛 | 時間: 2014-11-28 15:01:09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查看招聘廣告的求職者。井韋 攝
台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畢業生林梳雲第一份工作面試到最後時,雙方都覺得彼此不適合,便聊起了天。那位30多歲的主考官安慰她説:“不用急,你才剛開始。要知道,找工作比找男女朋友難多了。”
到底求職難,還是求偶難?這成了林梳雲找工作期間與朋友分享最多的一段插曲。在他們看來,現在找到合適的工作與找到合適的另一半,都不容易。
據統計,2013年台灣男、女初婚平均年齡分別為32歲和29.7歲,再創新高。而今年9月台灣的失業率為3.96%,其中15至24歲群體的失業率高達12.94%,25至44歲群體也高於平均水準,達4.07%。
由此可見,初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是台灣就業市場中最困難的群體,有專家認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社會現實與年輕人的就業期待不對稱。
台灣104人力銀行獵才顧問中心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説,台灣有160多所大專院校,這幾年幾乎人人都成了大學生,年輕人的就業心態發生了變化。然而,全球經濟持續低迷,拖累台灣外向型經濟的發展,雖然科技業有所復蘇,但工作崗位並未明顯增加,而有較多職位需求的服務業卻因工時長、薪資低,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大。
中正大學大四學生張庭瑄假期曾在賣場打工,了解到正式員工的平均薪水每月僅約2.2萬元新台幣,兩年才能漲1000元,她便對這個工作失去了興趣。
幾年來,台灣薪資“凍漲”現象遲遲沒有明顯改善,青年就業族群的情況更為突出。張庭瑄算了一筆賬,如果是在台北工作的外地人,房租每月至少要七八千元,每天吃飯起碼得花兩三百元,加上交通費等其他支出,薪水就所剩無幾了。
她已決定考研,為自己將來求職增加一點籌碼。“我哥讀理工科系,大學畢業月薪有3.5萬元新台幣。媽媽希望我能和哥哥一樣,可我們文科生哪找得到薪水那麼高的工作?”
晉麗明也指出,就業難的現象主要集中在文史哲專業,理工科與一些名牌學校的學生找工作則相對容易。
台灣大學會計係大四學生吳岳淩打算畢業後去會計師事務所工作,這對他來説沒有什麼難度。“我們係在台灣排名第一,每年快畢業時,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都會直接到我們系裏招人。除非必修科目不及格,多數同學一般都能很快簽約。”
面對不佳的就業環境,不少年輕人選擇報考公職,希望捧得一個“鐵飯碗”。吳岳淩的班上就有幾個這樣的同學,他們覺得公職的薪水還不錯,退休後也有保障。
即便找到工作,也並非萬事大吉。台灣yes123求職網8月底的一份調查顯示,有56.8%的“新鮮人”並不滿意第一份工作,主要原因包括薪資低、學非所用、沒有成就感等。
不久前,台灣藝術大學碩士二年級學生吳亞庭剛為一位辭職去海外遊學的朋友送行。那位朋友原本在一家企業做設計工作,忙的時候常常工作到淩晨三四點,第二天一早又得撐著去上班,還沒有額外的加班費,一個月所有收入加起來不過3萬元新台幣左右。
林梳雲的一位學妹在一家報社工作不到3個月便辭職了,理由是與自我期待不符。她的另一些學設計、建築、編程等專業的朋友,在學校時就經常接項目,畢業後乾脆不找工作,而是利用之前的人脈做起了個人工作室。
此外,台灣年輕人也不再能像父輩那樣,把所有時間都奉獻給工作。林梳雲認為,他們這一代不能接受只有工作、沒有生活的狀態。特別是這幾年,“小確幸”風潮盛行,許多年輕人把旅行、開咖啡店、辦文創工坊作為生活目標,更是不想“把人生賣給工作”。“當然,這種‘慢’文化遭到大老闆們的鄙視,他們認為這會拖垮經濟。”
走近台灣年輕人,真切感受到他們的活力與憧憬,他們都不甘於平庸,“小確幸”的內核裏其實包裹著“大夢想”。《聯合報》不久前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台灣18至22歲的年輕族群中有五成有意赴大陸工作,為各年齡段之最,23至29歲人群中的有意者也佔到了46%。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