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江映蓮花 麗日別樣紅——澳門回歸15週年紀實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4-12-18 15:13:08 | 來源: 新華網 |
“實現國家統一是民族的願望,一百年不統一,一千年也要統一的。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我看只有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1984年6月,鄧小平同志在會見香港人士時如是説。
一個鏗鏘有力的聲音,一項史無前例的創舉,開啟了澳門結束屈辱的殖民歷史、大步回歸祖國懷抱的歷程。1999年12月20日,澳門終於回家了!
15年過去,這座中國南方小城如重獲新生般煥發著生機,“一國兩制”的種子在這裡生根、發芽、抽枝,綻放出絢麗的花朵。昔日澳門荷影稀疏,如今正在成為名副其實的“蓮花寶地”,一派繁榮、進步、和諧的景象展現於世:民主政制穩步發展,經濟在跨越式發展基礎上開始向適度多元轉身,民生福利得到有力保障,社會治安穩定有序,歷史文化保護有成……
“根本就在於‘一國兩制’方針的正確性、科學性和強大生命力。”澳門特區現任行政長官崔世安説,澳門回歸近15年來,得益於中央政府和內地的支持、基本法的保障、廣大市民的團結耕耘,“一國兩制”的實踐不斷向前推進。
濠江激蕩,澳門正青春。
盛世蓮開,麗日別樣紅。
“一國兩制”成功實踐
澳門,一座被時光雕刻下深深印跡的南海古城,歲月的滄桑散落在街頭巷尾。歐洲中世紀風格的市政廳廣場前,熙來攘往的遊人不時舉起相機,留下“穿梭時空”的影像記錄。
這個地標投射在歷史的時間軸上,映照出澳門的前世與今生。站在這裡,人們不會忘記母子離散的往事悲歌,更不會忘記15年前那個新舊時代的歷史轉折。
1999年12月20日零時,鮮艷的五星紅旗在澳門土地上升起,象徵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在這中華民族歷史上又一個莊嚴神聖的時刻,市政廳廣場前的人群一片歡騰,《歌唱祖國》的激昂歌聲響徹夜空。
“習慣早睡的我,那晚竟半點睡意也沒有。看著五星紅旗和澳門特區區旗迎風飄揚,我怦然心動,興奮莫名。”原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原澳門特區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何鴻燊回憶説。
回歸帶給澳門的不僅僅是喜悅和自豪,更有“一國兩制”這把開啟未來榮景的金鑰匙。
15年,在歷史長河中只是短暫一瞬,但對於回歸後的澳門,卻是書寫滄海變桑田的濃重一筆:本地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6%,財政收入增長超過9倍,失業率逐年下降至1.7%,居民人均月薪提漲超過1萬澳門元……
“能夠在3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實現如此驚人的跨越式發展,離不開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崔世安説,澳門的發展成就是“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結果,是正確處理“一國”和“兩制”關係、積極將自身發展納入國家整體戰略規劃的結果。
撫今追昔,上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創造性地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偉大構想,領導制定對香港、澳門的一系列基本方針政策,開闢了解決歷史遺留的香港、澳門問題的切實可行道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妥善應對複雜矛盾與挑戰,確保香港、澳門順利回歸和平穩過渡,使“一國兩制”從科學構想變為生動現實。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往開來,與時俱進,把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作為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重大課題,豐富和發展了“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心繫港澳同胞,將“一國兩制”實踐有機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圖偉業中,並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中強調依法保障“一國兩制”實踐。
習近平同志擔任國家副主席期間,曾于2009年1月間赴澳門考察訪問,看望澳門同胞,為澳門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鼓勁加油。擔任國家主席以來,習近平多次會見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澳門的命運始終與祖國內地緊密相連。在祖國內地發展進程中,澳門將繼續與祖國內地同進步、共發展。”習近平飽含誠摯情感的話語,深深感動了澳門同胞,激勵著澳門社會不斷奮進。
15年來,中央政府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始終把保持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作為處理涉澳事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干預特別行政區自治範圍內的事務,全力支持特區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全力支持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保持和諧。
15年來,澳門同胞深切感受到國家無微不至的關懷。從保障糧油、蔬菜、禽肉及飲用水等民生物資供給,到幫助特區應對非典疫情、抵禦國際金融危機,從《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及其補充協議的實施,到“十二五”規劃將港澳發展單獨成章,提出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一項項“力挺澳門”的舉措溫暖人心,更鼓舞信心。
為支持特區教育事業,全國人大常委會于2009年接納澳門大學在橫琴島建設新校園的建議,授權澳門特區實施管轄。這是“一國兩制”下的重要創新,體現了“一國兩制”的生命力和靈活性。
回歸那年,黃潔貞還在念高三,如今已是澳門特區立法會的議員。從護理人員“跨界”成為民意代表,這個年輕的澳門女性感慨地吐露心聲:“回歸後,我獲得了與特區一起成長的機會,當選議員更給予我代表民意參政議政的新發展空間。努力回報社會,回報特區的培養,是我未來工作的信念。”
殖民統治的歷史畫上句點,回歸祖國使澳門人有了主人翁的地位。《澳門日報》不久前的一篇文章中寫道:“中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並根據憲法和澳門基本法,授權澳門特區實行高度自治。這是澳門歷史的一次深刻轉變,也是澳門民主發展的一次偉大實踐。”
澳門基本法規定,特區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由澳門永久性居民組成。15年來,澳門先後選舉産生了四屆行政長官和五屆立法會議員。首任行政長官由200人組成的推選委員會選舉産生,第二任開始由人數更多、更具廣泛代表性的選舉委員會選舉産生。同時,立法會議員人數由23人增加到33人,其中直選議員名額增加最多。
“回歸那天起,澳門同胞就既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主人,也是國家的主人。”澳門理工學院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副主任冷鐵勳説,澳門特區嚴格按照基本法和法律規定的權限行使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充分保障澳門居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開創了“澳人治澳”新局面。
檢驗制度正確性與科學性的標準,最終在於是否造福於民。15年來,二次分配使廣大澳門居民切實共享特區發展成果,澳門的民生福利水準大幅提升。
據統計,澳門的社會保障支出在1999年至2013年間增長超過13倍,其中養老金由每月1150元澳門元調升至3180元澳門元。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體系日益健全,其中僅現金福利政策就包括現金分享、社會保障津貼、醫療券、住房電費補貼、學生津貼、豁免房屋稅等。
回歸沒有改變澳門多元文化的特色,反而增添了她的吸引力。不僅部分葡萄牙人選擇安心留下,一些“新移民”也陸續來到這座別致的東方小城。
63歲的建築師若熱·費雷拉在澳門已經生活了30年,在他眼裏,澳門雖不是他出生和成長的城市,卻是接納他和他選擇的地方,“澳門是我的家,我屬於這裡”。在大學任教的安娜·科雷亞則説:“現在在澳門生活的葡萄牙人更能融入當地社會,希望在這裡創造未來,而不再只作一個過客。這些年,有不少葡萄牙青年大學畢業後來到澳門發展,他們覺得這裡機會多且適合生活。”
15年過去了,“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創造性實踐使這顆“南海寶石”更加閃亮迷人。誠如國務院港澳辦原主任魯平所説,澳門回歸以來,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是“一國兩制”成功落實的“範本”,説明“一國兩制”的政策是正確的。
背靠祖國活力綻放
霞光還未完全褪去,拱北-關閘口岸準時打開,往來絡繹的人潮在這條連接澳門與內地的“蓮花古徑”上川流不息。
澳門回歸15週年前夕,國務院批准珠澳口岸實行新的通關安排。12月18日起,拱北口岸通關時間早晩各延長1小時,蓮花橫琴口岸24小時通關,珠澳跨境工業區口岸零時至7時對內地勞務人員、學生和澳門居民開放。這一新規定將進一步便利澳門居民在內地置業,降低生活成本,拓展澳門民生發展空間。
對澳門這樣的城市而言,由口岸通關量就可見其經濟發展的大體情況。回歸後,尤其是國家開放內地居民赴港澳“個人遊”後,澳門各口岸通關總量持續增長,2007年首次突破全年1億人次大關。
15年來,澳門旅遊、會展、餐飲、酒店、交通及零售業欣欣向榮。1999年訪澳旅客不足800萬人次,2013年創下2932萬人次的歷史新高,全年旅客總消費高達595億澳門元,較2012年增長14%。
這僅是回歸後澳門保持繁榮發展的一個縮影。澳門媒體日前刊文指出,澳門是典型的微型經濟體,但“小舞臺上演大劇碼”,實現了跨越式成長。全國政協委員、澳門婦女聯合總會會長賀定一則説,回歸前,澳門連續4年經濟負增長,澳門人對回歸後的發展充滿期待,但做夢也沒想到現實的榮景大大超乎預期。
商人對時代變化往往是最敏感的。“回歸後,治安好了,遊客多了,生意好做了。”食品業者淩萬義在澳門的産品售賣點超過了百個,他更借著CEPA的春風打開了內地市場,還成為首批在CEPA框架下到內地經商的澳門個體工商戶,在珠海的店舖經營得紅紅火火。
2006年起,符合CEPA原産地標準的澳門産品進入內地全部實施零關稅。截至2014年6月底,澳門CEPA受惠商品貨值達5.3億澳門元,關稅優惠4316萬澳門元。在服務貿易方面,內地對澳門在40多個領域採取了383項開放措施。
“合作最為緊密、範圍最廣、力度最大的,莫過於粵澳合作。在中央的關心和支持下,本著平等共贏、互惠互利的原則,深化粵澳合作已成為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支撐。”中央政府駐澳門特區聯絡辦公室主任李剛説。
地域狹小是制約澳門發展的“老大難”問題。2009年,國務院批復同意澳門特區政府填海造地361.65公頃,用以建設新城區。
也是2009年,國務院批復實施《橫琴總體發展規劃》,提出把與澳門一水之隔的橫琴建設成為“一國兩制”下探索粵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範區。如今,橫琴新區開發如火如荼,註冊登記澳資企業已達213家,投資總額達1842億澳門元;橫琴粵澳合作産業園5平方公里用地已達成協定,特區政府推薦33個項目進駐,已簽約和供地17個項目,總投資超過560億元人民幣。
粵澳合作步伐加快,還體現在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方面。眾所矚目的港珠澳大橋在不久的將來建成通車後,將使澳門與香港的公路交通縮短至半小時。
展望未來,澳門經濟學會理事長柳智毅認為,粵澳經濟合作將愈加暢通,兩地整合向縱深發展,將有利於澳珠攜手建設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共同打造世界級新經濟區域。
“回歸以來,中央十分重視在制度層面推進澳門經濟社會較快發展,通過規劃明確澳門在國家總體發展格局中的定位,幫助澳門擺脫結構性難題,實現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的宏偉目標。”李剛説。
很長一段時間裏,澳門經濟以博彩業“獨大”,結構單一意味著巨大的經濟風險。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是中央充分考慮澳門歷史現實情況後提出的極富前瞻性的方針。
有了明確的定位和國家的支持,澳門特區政府積極研究探索,制定出中、長期計劃和落實措施,《城市規劃法》與《文化遺産保護法》等一系列旨在為發展與保護難題掃清障礙的法律也獲得通過。
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今天,造訪澳門的遊客踩著石子小路,穿過古舊拱廊,欣賞東西方古老建築“比鄰而居”,沐浴在小城風情獨具的歷史文化氛圍裏。西方媒體這樣評論説:“人們來到今天的澳門,不再只是玩把撲克牌就走。”
回歸以來,澳門還注重發揮獨特優勢,在國家支持下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中央政府決定在澳門建立中國-葡語國家論壇,支持澳門承辦“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迄今已舉辦四屆。由中國政府倡議,國家開發銀行和澳門工商業發展基金共同發起成立的“中國與葡語國家合作發展基金”,總規模達10億美元。
“國家好,澳門就好”,這句話已成為澳門社會的流行語。崔世安對此有更具體的解説:“澳門是國家的一份子,要努力將澳門與國家連在一起,才能真正發展好。”
愛國愛澳薪火相傳
澳門蓮峰古廟內,一尊林則徐石雕像巍然屹立。1839年,這位一身正氣的民族英雄來到澳門視察禁煙,曾在這裡對葡萄牙官員重申中國對澳門的主權。無奈的是,48年後,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中葡北京條約》,葡萄牙從此可以“一體均沾”地享受西方列強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中國攫取的所有侵略權利。
然而,長期孤懸海外的澳門,從未因殖民統治而割斷與祖國的聯繫。這裡的一磚一石、一花一木,無不記載著愛國志士仁人奮鬥的足跡。在中國追求獨立富強的征途中,澳門從未缺席。
在已有140多年曆史的澳門鏡湖醫院,有一尊孫中山先生雕像。1892年,孫中山應邀來到這家醫院,出任西醫局首任義務醫師。正是在澳門,孫中山開始了其醫生兼革命家的生涯。史料記載,澳門同胞對孫中山的革命事業給予了大力支持,辛亥革命前後多次捐款,善款均由鏡湖醫院轉交。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中華民族內憂外患、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澳門進步華人與社團積極參與抗日救亡運動,慷慨籌款捐輸,組織宣傳活動,喚醒民眾齊心救國。廣州、香港陷落後,澳門張開雙臂接納25萬難民,開辦了140多所學校為祖國培養人才。一批澳門熱血青年奔赴抗日戰場,用青春和生命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篇章。
在氹仔的孝思墓園,長眠著著名愛國人士馬萬祺先生。這位備受澳門人尊敬的長者,青年時代就投身抗日事業,捐出5萬大洋結婚筵金用以撫育抗日遺孤。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馬萬祺團結港澳各界人士,積極參與祖國內地建設。鄧小平同志提出“一國兩制”偉大構想,他堅決擁護,先後出任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澳門特區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頻繁奔走于澳門與北京之間,為實現澳門平穩過渡、順利回歸嘔心瀝血。
澳門同胞對五星紅旗懷有非常特殊的感情。澳門特區全國人大代表李沛霖回憶説,葡澳管治時期,為了能升起一面祖國的國旗,他在百貨公司當職員的父親曾與同事一道,想方設法,甚至不惜冒著風險。“父親對我的影響非常深刻。”他説,澳門同胞愛國愛澳的傳統如此堅實,與前輩們言傳身教是分不開的。
最令澳門同胞激動而難忘的時刻,還是1999年的那個回歸之夜。在全世界的矚目之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高高升起,從此永遠飄揚在澳門的土地上,多少人眼含熱淚,壯懷激越。
帶著這份無比珍貴的民族記憶,澳門邁入了春意盎然的新紀元。回歸15年來,“一國兩制”成功實踐,澳門經濟社會在國家的關懷與支持下持續發展進步,融化在澳門同胞血液中的愛國愛澳傳統,凝聚昇華為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從每天早晨金蓮花廣場的升國旗儀式,到航天員、奧運冠軍來訪時受到的熱烈歡迎,再到特區政府和民間舉辦的豐富多彩的國民教育體驗活動……“澳門人將自己的心與國家緊緊連在了一起。”崔世安説。
回歸以來,廣大澳門同胞尤其是青少年的國家認同和民族歸屬感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澳門同胞來到內地,在文化母體中接受滋養,親身感受民族復興所帶來的自豪與榮耀。
暨南大學是一所招收澳門學生較多的高等學府。學校經常組織澳生踏訪革命聖地、重走絲綢之路、探訪晉商文化……一次又一次的親身體驗中,民族情感與國家意識深深滲入年輕的心靈。“祖國橫跨萬里疆土,東南西北各有風情……那是一片世代相傳、被無數前人下筆歌頌的大好河山。”文學院的澳生黎笑怡在遊記中寫到。
澳門理工學院一國兩制研究中心持續多年的民調顯示,“一國兩制”和“愛國愛澳”穩居澳門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前三位;超過八成受訪者為自己是中國公民而自豪。冷鐵勳分析説:“這説明,澳門不僅實現了法理上的回歸,更實現了人心的回歸。”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澳門基本法,2009年澳門特區制定並高票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法》,以貫徹落實基本法第23條的憲制責任。法案公開諮詢期間,澳門民間團體所作調查顯示,逾九成受訪者認同澳門特區有責任維護國家安全。時任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表示,這充分體現了澳門人的愛國精神和對國家安全的責任感。
責任源於認同,源於主人翁的意識,源於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深沉情感。
當一次次災害降臨,澳門同胞都感同身受,及時援手,慷慨捐助。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澳門特區政府第一時間向災區提供救災物資,並迅速派出醫療隊伍深入災區,總計援助金額達55億澳門元。目前,澳門援助的103個重建項目都已順利完成。
澳門紅十字會中央委員會主席黃如楷回憶説,那場驚天大地震發生後,澳門各界踴躍捐助,充分體現了血濃于水的同胞情誼。那是澳門紅會成立以來接收捐贈款物數額最多、規模最大、捐贈人數最多的一次。
不久前,一幅長10米、寬1.5米的巨幅藝術品被安放在中葡職業技術學校,吸引了許多青年學生爭相觀看。這幅名為“喜迎回歸十五載,築夢飛翔建未來”的“大照片”,由1999名生於1999年的學生的笑臉組成,用以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澳門的祝福。
“這將是我人生中最難忘的照片。”蔡高中學的黎玉嫦是眾多“笑臉”中的一員。
15歲的年華,青春火紅。回歸祖國15年的澳門,英姿勃發,生機無限。
面向未來,澳門有著無限的憧憬和堅定的自信。這憧憬和自信源於對正確道路的堅定選擇,源於對“一國兩制”的深切認同,源於對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執著追求。
“澳門成功實踐‘一國兩制’,社會面貌發生了舉世矚目的變化,向世人展示了‘一國兩制’的強大生命力。”全國人大代表、澳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劉藝良説,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追求的目標,澳門同胞將與全體中華兒女戮力同心,共圓中國夢。(參與采寫記者:趙博、劉暢、劉冬傑、查文曄、李凱、畢玉明、劉歡、黃歆、陳君、談昦玄)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