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15年 澳門民生福利居世界中上水準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4-12-05 10:42:36 | 來源: 人民網 |
據《澳門日報》3日刊載署名石吾年評論指,澳門回歸祖國後,為在二次分配中較好地體現公平,讓市民能切實共享發展成果,在就業、教育、醫療、社保、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體系等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取得成果。目前,澳門的民生福利水準有了較大的提高,已領先周邊地區,處於世界中上游。
高就業增居民收入
澳門回歸前和初期,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失業率居高不下,曾一度維持6%以上較高水準,特別是建築工人失業較嚴重。回歸以來,隨著澳門經濟增長提速、就業人口大幅增加,失業率連年降低。1999至2013年,澳門就業人口從19.6萬人增至37萬人,失業率從6.3%降至1.8%,已連續四年低於3%的自然失業率,實現充分就業。同時,收入水準明顯提高,人均月工作收入中位數從4920元增至12000元,年均增長6.6%;居民存款從842.8億元上升至3672.6億元,年均增長11.1%。
養老保障覆蓋澳民
就業是民生之本,社會保障是民生之依。特區政府于2008年提出雙層式社會保障制度的構想,即包括第一層的社會保障制度及第二層的中央公積金制度。目前,澳門社會保障事業快速發展,養老保障基本覆蓋全體澳門居民,社會保障支出由1999年的1.59億元提高至去年的23.11億元,增長了十三倍半,其中養老金由每月1150元調升至目前的3180元,多項社會保障津貼近年大幅調升。
社福體系日益健全
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體系日益健全,弱勢群體獲得全面幫助。僅現金福利就包括:現金分享、公積金賬戶預算盈餘特別分配款項、社會保障津貼、醫療券、住宅單位電費補貼、學生津貼、持續進修計劃、豁免房屋稅和部分印花稅、減免職業稅和額外退稅等政策。
教育醫療全面提升
回歸後,澳門的教育體系逐步完善,學有所教基本實現。2007年起實行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十五年免費教育,比回歸前延長了六年。澳門醫療保障體系明顯改善,居民健康水準不斷提高,居民預期壽命從回歸初期的77.9歲提高至82.3歲。
住屋方面,澳門的公共房屋建設逐步推進,保障水準有所提高,至去年底已建成公屋達45573個。
新聞推薦
- 歌曲《沒出息》在兩岸爆紅 ,國臺辦表示:樂見這樣自然、有趣、快樂的兩岸民間互動交流2025-10-16
- 福馬“同城生活圈”再提速:黃岐口岸臺胞一小時領取臨時駕駛許可2025-10-16
- 半紙家書連兩岸 臺胞尋親終團圓2025-10-16
- 2025海峽兩岸社團交流節在京開幕2025-10-16
- “太熱情了”——兩岸同胞感受相互情誼綿延不斷2025-10-16
- 彭麗媛出席全球婦女峰會配套活動“數智賦能婦女和女童成果展”202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