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古代“情人節”?未婚男女借賞燈燈傳情意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2-10 15:10:51 | 來源: 華西都市報 |
2月14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也是西方的情人節。這兩個節日在一天相遇,據説19年才有一次。民俗專家説,元宵節在古代其實就是情人節,什麼“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就發生在元宵節的燈會了。也許,對大多數人來説,當元宵節遇見情人節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西南民族大學旅遊與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袁定基
今年這個農曆馬年,本來就有些不尋常的東西,比如“一年兩頭春”(一年有兩個“立春”),“百年難遇閏九月”等等。如果再把今年的農曆跟西曆對照起來看,就有更多的看點了,比如:“一月兩頭年”(1月1日西曆年,1月31日中國年),“五個巧合的星期五”(4月4,6月6,8月8,10月10,12月12,都是星期五);還有一個有趣的日子馬上就來了,那就是“中西情人節喜相逢”: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節,而當天正好是農曆的正月十五即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我們中國本來沒有情人節,改革開放以來,大家看西方國家大多數有情人節,就想我們也興一個。不過,要興一個節,也不能太隨便,總得找些歷史文化上的根據。搞民俗研究的人找來找去,找到兩個時間節點作為中國“情人節”的備選資源:一個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一個是七月七“七夕”。
二者相比之下,元宵節更有充當中國“情人節”的資格。
首先,元宵節是傳統社會中一個熱鬧而浪漫的節日,許多青年男女實際上就是把元宵節當成“情人節”來過的。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這就為當時未婚男女的相識提供了交誼和溝通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的時機為自己物色對象、傳情達意。更有甚者,那就是冒險幽會或乾脆私奔了。宋朝人陳嘉言《上元夜》詩中有兩句寫元宵節青年男女的活動很具體。詩云:連手窺潘掾,分頭看洛神。
“潘掾”指潘岳,西晉時天下第一帥哥,為所有的女子所傾慕,這泛指美貌男子。“洛神”就是宓妃,這裡泛指美貌女子。這兩句詩是説美女們群集河橋,偷窺“潘掾”,暗送秋波,男士們則分頭行動,飽覽“洛神”秀色,有的大飽眼福,有的期盼姻緣。
其次,元宵節的多種民俗功能原本都是指向生殖的目的,都與男女的情愛有關。比如,元宵節也稱燈節,據説最早起源於漢家天子祭祀星神太一。之所以祭祀星神,是因為古人認為星神主宰生殖。春天是植物開始發芽生長、動物開始交配孕育的時節,古人在這時舉行的祭神活動幾乎都是圍繞祈求生殖這一目的來展開的。又如,燈火正是元宵節最具特徵的民俗事象,而燈火原本也是為人們的生殖目的服務的。福建《邵武府志》説:“上元張燈,初十起至十五日止。日則舞鬼,夜則懸燈,謂之慶元宵。裏社祈年。”山東《淄川縣誌》説:“元宵張燈,前後凡三夜。俗曰:十四主麥,十五主谷,十六主豆,月明風恬者,收登也。”《齊東縣誌》説:“元宵沿戶張燈,飲酒為樂。十四日至十六日初昏時有風則歉,無風則豐,謂之佔歲燈。”這些記載告訴我們,元宵節的禮俗,各地雖然不盡相同,但祈求農業的豐登這一宗旨是一致的,這就表明元宵節原本是祈求生殖的節日。生殖不僅指年歲的豐饒,還包括子嗣的繁盛。《本草》一書記載:“正月十五日燈盞令人有子,夫婦共于富家盜之,勿令人知,安臥床下,當月有娠。”
至於元宵節吃元宵的深層文化意義,也與生殖有關。成都一些民俗研究者認為,吃湯圓是對吞星星的模倣。中國古人認為,星星是生命的源泉、生命的種子,生命的根本,吞星星能使人增壽,也能使人生子。而湯圓,在古代也跟中秋祭月而模擬圓月製作月餅一樣,是把它比作星星的。宋朝人周必大寫的《元宵浮圓子》詩中説“:星燦烏雲裏,珠浮濁水中。”“浮圓子”就是湯圓,這詩里正是把湯圓比作星星。清末成都人傅崇矩所撰《成都通覽》一書中,還記載了當時成都有元宵之夜偷取供在神龕上的湯圓,以期望得子的習俗。
所以,許多民俗專家認為,中國要興個“情人節”的話,可説是非元宵節莫屬。至於以七月七作“情人節”,雖然也扯得上一些歷史文化上的淵源,但是主要傳説故事講的是牛郎織女兩地分居,可憐兮兮的,不如元宵節喜慶、快樂、浪漫。
新聞推薦
-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 廈門海滄區舉辦海印放火獅民俗文化節2024-11-29
- 這場跨越海峽的“青春之約”成為兩岸交流的靚麗風景2024-11-29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