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版《梁祝》36年後重登臺 傳承嚴派藝術

《梁祝》演齣劇照

 

“闊別黃梅戲舞臺30多年後再次登臺,還是在長安大戲院,一開始我就感覺很興奮。對我們老演員來講,只要年輕演員在角色上能更進一步,需要我們出力的絕沒二話可講。”幾天前,在北京市西城區青春版黃梅戲《梁祝》排練現場,曾出演過“梁山伯”的楊鐘琦動情地説。2月21日、22日,由北京長樂黃梅戲劇團排演的青春版《梁祝》唱響京城,這既是1978年版黃梅戲《梁祝》首次亮相北京,更實現了黃梅戲舞臺上演出人數最少、演員陣容最年輕的突破。當日,上百名來自安徽的黃梅戲迷端坐戲院,在異鄉欣賞到了原汁原味的家鄉戲,更多的北京市民則在長久的期待後終於一睹黃梅戲《梁祝》的風采。

 

“長樂”知難而上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早已膾炙人口,各個劇種頗多演繹,其中以越劇《梁祝》最為知名。1978年,由安慶黃梅戲劇院排演的《梁祝》也曾風靡一時,創下連演40余場、場場爆滿的紀錄,兩位主演王鳳枝和麻綵樓更因此一夜成名。後因麻綵樓傷病,接替她出演梁山伯的楊鐘琦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第一場就火了,盛況最烈時,觀眾買不著票都不走,只好跟劇場商量每天賣100多張站票。”他回憶,“還有觀眾將自家老母雞殺了給我們吃,説‘吃飽了才有勁唱’。很多戲迷到現在還和我們保持聯繫。”

 

36年時光已去,昔日的“祝英臺”和“梁山伯”已成為白髮蒼蒼的老人,《梁祝》也因高難度的演出要求淡出歷史舞臺,黃梅戲是不是還擔得起《梁祝》的分量,成了兩位老人一直記挂但又無可奈何的事。

 

2009年,製作人陳永東帶著幾位從安徽黃梅戲學校畢業的年輕演員北上,創辦了首家以黃梅戲演出推廣為主的北京長樂黃梅戲劇團。劇團成立後舉辦了黃梅戲大堂會,平日演出多以摺子戲為主,表演傳統的《女駙馬》、《天仙配》、《戲牡丹》等,但獨獨缺了《梁祝》。“《梁祝》中的唱段遠比一般黃梅戲多,130分鐘裏有100分鐘都是在演唱,對演員的藝術水準和體力要求非常高。所以30多年來,一直沒人敢接這部戲。”陳永東透露。

 

劇中飾演梁山伯的林蜜蜜是嚴派再傳弟子,在1978年版中飾演祝英臺的王鳳枝更是嚴鳳英的關門弟子,同出一家門,兩人之間的緣分從林蜜蜜還在安徽學戲時就結下了。到北京後,王鳳枝便向長樂黃梅戲劇團推薦了《梁祝》,久經思量,陳永東決定把它搬上舞臺:“戲雖然移植於越劇,但我聽了當年留下的錄音,發現它旋律優美,唱腔地道,而且這部戲參演人數少,製作成本相對較低,適合我們團的特點。”

 

二十歲新秀挑梁

 

至於觀眾對黃梅戲版與越劇版間的對比,陳永東不是沒有過擔心。此前越劇《梁祝》陣容豪華,共計7位戲曲梅花獎獲得者出演,而長樂黃梅戲劇團的演員平均年齡21歲,雖也經歷了多年實戰磨練,但依然是舞臺上的“新兵”。為了保證藝術品質,陳永東請來了原主演王鳳枝、楊鐘琦指導排練,力圖把它打造成既好聽又好看、既傳統又不失創新的大戲。“關鍵在於人物心理的把握,這個戲上半場是喜劇,下半場是悲劇,演員從喜到悲的落差怎麼轉換。這個戲後來沒人演,不是‘祝英臺’找不到,而是‘梁山伯’找不到,梁山伯既要憨厚老實,又要英俊瀟灑、風流倜儻,黃梅戲男演員適合演梁山伯的太少了。”陳永東分析。

 

而在《女駙馬》中習慣了女扮男裝的林蜜蜜則首次顛覆自己原來的行當,反串小生扮演“梁山伯”,讓她心中備感“忐忑”。“《梁祝》在黃梅戲和越劇中都是經典,要求很高。但我們也有優勢,劇中梁山伯與祝英臺相遇時的年齡正好和我們的年齡在一個階段,在感情處理上和之前還是有區別的。”林蜜蜜説。

 

“祝英臺”桂蘭星還仔細研究了越劇版的《梁祝》。梁山伯死後,祝英臺哭墳那場,她跪著移向墳墓,然後一個大甩袖撲上去的蹉步很講功底。排練時因為沒有穿護膝,兩個膝蓋的皮都磨破了,讓楊鐘琦感動不已。為了表現人物,他給演員加了程式化的動作,當梁山伯訪友見到自己心愛的人時,就不能像以前那麼穩重,而要跳起來,加上圓場和水袖,林蜜蜜為了達到要求,往往在晚上大家都走了,一個人練習。“來北京前我和兩位主演沒接觸過,對青年演員對黃梅戲的熱愛程度、業務條件有點猶豫。等看了他們的排練,發現這兩個人嗓子、扮相、身段都是經過專業訓練的,對角色的理解都有獨到的看法。”楊鐘琦表示。

 

把嚴派藝術傳下去

 

“30多年不聽了,偶爾看到也是摺子戲,北京的黃梅戲演出還是太少,但是真好聽,那味道和唱腔,一絕!”2月22日,來自西城區的黃梅戲迷劉大媽特地拉上自己的好友來聽戲,演出結束後還特意跑到舞臺前和演員們合影留念,忙打聽在哪兒還能看到黃梅戲演出。

 

而自始至終坐在舞台下專注觀看演出的王鳳枝在結束後給演員們的表演打了90分,她説:“青春版《梁祝》唱出了嚴派的特點,希望演員們不要停留在現有水準上,在表演和唱腔上要繼續努力,把嚴派藝術一代代傳下去。”

 

第二天,劇團所有主創團隊在一起開研討會,整理了王、楊兩位指導老師的意見,也吸收了不少戲迷的建議,楊鐘琦希望大家在“人物與道具的熟練,人物與服裝的熟練,人物與舞臺的熟練”上再下功夫,把青春版的《梁祝》打造成一個經得起市場檢驗的品牌。

 

陳永東也正有此意,對於這部投資幾萬元的戲,他決定在重新包裝之後開展巡演,有可能的話還要走進台灣,甚至到新加坡演出。陳永東説:“船小好調頭,這個戲能充分體現我們團隊的特點和水準,我們要通過劇情發展,通過人物性格的碰撞,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展現黃梅戲的優美曲調,傳承、創新戲曲文化。”記者 李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