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地標三例:市井、舊街與新廈

逼仄的空間與驚人的産量構成了香港電影的奇觀之一——幾乎所有顯眼建築或街區,都可能成為一部經典電影的拍攝場地,直至留在人們關於香港的想像中。而虛構與現實的距離也在這裡消解,它們最終成為了象徵性的存在。

 

重慶大廈:縮微“聯合國”

 

“亞洲最能體現全球一體化的例子”——20年前王家衛的《重慶森林》,讓一幢上世紀60年代建成的灰色大廈成為無數文藝青年的朝聖之處。電影中多元、混亂而又曖昧不清的獨特氛圍,現實裏卻有市井百態的無限況味。

 

“便宜、神秘、國際化”,許多曾經的住客給出了選擇這裡的理由,而事實上,即使沒有梁朝偉和王菲,它的名氣也不會受到太多影響。

 

在尖沙咀的繁華街頭,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士生活于這幢由5座17層連體式樓宇組成的大廈中。小商販、勞工、背包客會聚於此,裝卸貨之聲壓不住討價還價的嗓音,膚色黝黑的南亞男子盯著進進出出的人群,仿佛每個時刻都很熱鬧。

 

貨幣兌換店、食肆以及兜售廉價衣物、玩具的雜貨店分佈于一、二層空間,三層以上則多是廉價旅館,約5平方米的房間設施一應俱全,可以洗澡、上網、看電視,300港元左右的價格令需求旺盛。

 

大廈中提醒住客保護自身財物的警示語隨處可見。而經過2004年和2011年兩次翻修後,208個閉路電視鏡頭將使其安全性大大提高。

 

廟街:平民夜總會

 

“沒到過廟街,你就沒來過香港”——位於九龍油麻地的廟街,因毗鄰天后廟而得名。燈紅酒綠的迷醉之意、魚龍混雜的江湖風雲、回味無窮的佳肴飄香以及香港民間生活的千姿百態,被一一寫進電影中。

 

與繽紛絢麗的維多利亞港和高樓林立的中環對比鮮明,廟街的市井生活更多積澱了民俗風情與地理風貌:《新不了情》中袁咏儀一家夜市賣唱的辛酸;《廟街故事》中鄭伊健的瀟灑與吳倩蓮的迷人;《食神》裏莫文蔚對周星馳的至死追隨,廟街逐漸坐實香港“平民夜總會”之稱。

 

如今的廟街,少了幾分江湖凶險,卻保留了濃郁的香港風情,入夜後尤為精彩——麻將館和大排檔的霓虹招牌姹紫嫣紅,食客們在鱗次櫛比的食肆間往來穿梭,燈光與燈光相連,將整條街道映照通明。

 

而無論中意哪種口味,各具特色的美食總能讓你大飽口福。也許伴隨著商販和顧客的討價還價聲,慕名而來的遊客,正在尋找那一碗傳説中的“黯然銷魂飯”。

 

廟街街口的風水先生也是一景。小到占卜擇日,大到上門勘察,這裡不僅有篤信風水的香港人求籤求運,也有獵奇者好事嘗鮮。風水師們緊跟時代潮流,不僅提供多語種服務,中國的傳統占卜和西方的塔羅牌也均能找到一席之地,共同構成一道別致風景。

 

會展中心:新翼新故事

 

在君悅酒店高層選擇一個靠海窗戶,如飛翔巨鳥般延伸至海面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樓頂便盡收眼底,成龍與謝霆鋒在《新警察故事》中的搏命表演,也定將在觀者記憶中重現。

 

不過,驚險與刺激的槍戰場景從未在會展中心真正上演。作為見證香港回歸的歷史性場館,這裡有11個展覽廳、52個會議室,可供租用的總面積達63580平方米,每天訪客流量更超過10萬人次。

 

無論舊翼或新翼,進入會展中心的人無不感嘆其宏闊——30米高的玻璃幕墻、180度海景的會議前廳,盡顯現代設計理念。電影中,吳彥祖俯瞰的視角便是最好例證。

 

作為世界最大會議及展覽場館之一,這裡每年要舉辦7項亞洲最大規模及4項世界最大規模展覽,定期會議、展覽及活動更達20多個。其中,香港書展、亞洲金融論壇以及蘇富比、佳士得春秋季拍賣會,都已成為公眾及業內盛事。

 

事實上,在很多香港影片中,會展中心都曾作為背景而存在。如果在灣仔碼頭坐上天星小輪駛向對岸,船行半時回首張望,在香港島絢麗的海岸線上,它的前探與舒展姿態,或許更代表了一種新時代的香港精神。

 

其中有守望,更多的,則是不斷創新與超越。(記者牛琪 姜婷婷 張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