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誕辰450週年: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莎士比亞
編輯: 李琳 | 時間: 2014-04-24 17:03:25 | 來源: 北京日報 |
原標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莎士比亞
話劇《麥克白後傳》劇照。
在世界文學的廣袤星空中,莎士比亞是一顆格外耀眼的恒星。這顆恒星持續綻放著奪目的光芒,發揮著它巨大的吸引力,許許多多的行星圍繞著它運轉。
英國詩人本·瓊生曾盛讚莎士比亞為“時代的靈魂”,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的時代”。誠哉斯言。今天重溫莎士比亞仍有必要,他的著作不斷被閱讀,他的劇作上演不衰,深受讀者和觀眾的喜愛;莎士比亞像一面鏡子,每個人往裏面看,都能照出自己來,對於當今的文學和藝術創作,仍然有著不可忽視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1 戲劇人説,他是掘之不盡的靈感源泉
受訪者:蘇格蘭國家劇院製作總監 尼爾·穆雷
由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和蘇格蘭國家劇院聯合製作的《麥克白後傳》,是國家大劇院紀念莎士比亞誕辰450週年系列演出的第一部作品。昨晚,這部話劇結束了在北京的兩場演出。
《麥克白後傳》製作于2011年,已經在英國巡演近百場,此次來華演出是它第一次走出英國。雖然它不是莎士比亞原著,但在一定程度上就像是一個樣本,展示了今天的英國戲劇人對莎士比亞作品的態度和理解。
蘇格蘭國家劇院製作總監尼爾·穆雷從中學就開始接觸莎士比亞作品,13歲時參加了學校排演的《凱撒大帝》。他和大多數英國戲劇人一樣,認為莎士比亞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劇作家:“他講述了那麼多精彩的故事,描繪了那些我們無法企及的愛情和權力,在戲劇結構的謀篇佈局和語言方面都是無人能超越的大師。對英國戲劇人而言,莎士比亞是掘之不盡的靈感源泉,沒有一個人能夠不受他的影響。”
雖然莎士比亞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四百年,但是今天英國的劇場裏仍然充斥著他的劇目。尼爾·穆雷説,這是因為莎士比亞的作品具有延展性和延續性,這麼多年來一直包容著人們對它的重新編譯和解釋。比如《麥克白後傳》,雖然是以《麥克白》為起點的故事,但它在後面的講述卻與原著完全背道而馳,甚至是為了糾正莎士比亞犯下的歷史錯誤而作。
莎翁原著《麥克白》中,暴君麥克白被貪婪的慾望指揮,弒君篡位。雙手沾滿鮮血的麥克白備受鬼魂騷擾,最終被兩位王子搬來的英軍打敗,麥克白夫人也因良心不安而自盡。
身為英格蘭人的莎士比亞從未去過蘇格蘭,他寫的這個故事讓蘇格蘭人不以為然。尼爾·穆雷説,數百年前蘇格蘭的時局非常動蕩,大多數君主只能統治兩三年,歷史上真實的麥克白卻非常不容易地統治了15年。也就是説,他不僅不是個暴君,還是個很受人民歡迎的君王。所以蘇格蘭國家劇院編劇大衛·格裏格決定以蘇格蘭人的視角重新改編這個戲。
《麥克白後傳》只延用了《麥克白》中人物的名字,人物關係和故事全部重新構建。故事從英軍擊敗麥克白開始,原著中自盡的麥克白夫人並沒有死,反而色誘援軍統帥以自保。但留在蘇格蘭的英軍也沒有成為救世主,反而在繼續製造悲劇。
除了糾正歷史錯誤外,編劇大衛·格裏格還借這個劇來影射英美在中東國家的所作所為,“他們推翻了一個獨裁者,卻並沒有得到人民的認可,自以為是的善意並不是當地人民所需要的。”這一點也正是《麥克白後傳》最被觀眾稱道之處。
不過,尼爾·穆雷介紹説,在他的故鄉,莎士比亞正遭遇著尷尬的境地。“我們生活中的許多語言都來自莎士比亞,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些。”莎士比亞似乎正在慢慢變成“熟悉的陌生人”。英國幾乎所有演傳統戲的劇團,每一季都會有莎士比亞作品上演,就連小學裏,也有許多劇團在上演莎士比亞戲劇。但是,孩子們並不能夠理解莎士比亞戲劇的動人之處,反而覺得它枯燥冗長。年輕人一聽到莎士比亞的名字就會馬上躲開,現在劇場裏看莎士比亞作品的,除了老年人就是外國遊客。
對於專業的戲劇人而言,看莎士比亞也存在一個再破譯的過程,“莎士比亞的語言表面看上去並不複雜,但往往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含義,如果沒有一個優秀的導師引領,你就很難理解他的作品。”因為不理解,許多現代導演的莎士比亞作品不能觸及到靈魂和核心,“這樣的作品觀眾會覺得不新鮮,也不愛看。這不是莎士比亞的錯,而是今天的創作者太懶惰!”説到這裡,尼爾·穆雷有些激動。
2 影視編劇説,他的作品是劇本寫作教科書
受訪者:著名編劇 王斌
王斌仍然清晰記得,四十多年前莎翁著作第一次給他留下的印象。1971年,他是一名部隊新兵,平時在機關坐班,沒多少事可幹。恰好一次去姐姐家裏,在她的床頭髮現兩本莎士比亞著作,以前他沒聽説過莎士比亞,就好奇地借了回來。趁上班空隙偷偷閱讀,一讀之下,如遭電擊。
“現在我怎麼也記不起看的是哪個故事,但當時讀莎士比亞悲劇,給我帶來精神和情感上的巨大震蕩,以致于我好幾個月都沒有走出這種氛圍。”王斌説,莎士比亞的悲劇,第一次給他帶來文學啟蒙。後來,王斌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成為一名作家,還踏入影視圈,成為張藝謀的御用文學策劃、編劇。從《活著》《一個都不能少》到《英雄》《十面埋伏》,這些影片背後都活躍著他的身影。
最近,王斌重讀莎翁悲劇,依舊感到心潮澎湃。在他看來,莎士比亞對影視創作的影響,首先在於電影改編。“一類電影是忠實照搬原著,把舞臺劇搬上銀幕,像前蘇聯的《李爾王》、英國拍的《哈姆雷特》,我都看過,今天看來有點老套,但臺詞令人印象深刻。另一類電影是利用莎士比亞劇作的故事結構、人物關係,加以本土移植,講的卻是本民族的歷史。”
在將莎劇進行本土移植的電影中,王斌覺得黑澤明導演的《亂》最為成功。“黑澤明對本民族的王朝、歷史是有反思的,思想達到與莎士比亞的高度,可謂雙峰並峙。”他感慨道,相比之下,中國影視至今仍然缺少改編、移植莎劇的成功之作。像馮小剛的《夜宴》,借用了《哈姆雷特》的人物關係,但莎士比亞的思想和精神並沒有得到體現。“這部電影的臺詞寫得好,很顯功力,編劇有戲劇功底,但缺陷在於過度揮霍,缺少收斂。”王斌評價説。
在王斌眼裏,莎士比亞劇作的每句臺詞都非常精煉,有好幾個層次的內涵,編劇多讀一些莎劇,對於提升臺詞品質很有益處。不過,根據多年的從業經驗,他覺得把莎士比亞式的臺詞搬到今天的影視中並不容易。“莎士比亞主要是舞臺腔,還是分行的詩劇,這種舞臺腔抑揚頓挫,慷慨激昂,可是不適合影視。”
更要緊的是,王斌一針見血地指出,莎士比亞的臺詞充滿人生感悟和哲理,編劇、導演必須具備深厚功力,才寫得出這類臺詞。然而,當下國內影視所謂的抒情腔調,往往是學生腔、文藝腔,變成了花拳繡腿,跟莎士比亞沒什麼實際關係。“好臺詞應該刀刀見肉,這個人物説的話,其他人都説不出來,即便改動一個字,都會讓人覺得不對勁。”他不客氣地説,當下編劇寫的臺詞普遍過於市井化,很難寫出莎士比亞式臺詞的凝練。
王斌還感慨,現在的編劇如何講故事、如何寫好人物,在大量影視作品中都沒有實現,也許可以從莎劇中汲取些營養。莎士比亞恰恰在故事類型、刻畫人物上,樹立了典範。“很多故事已經被莎士比亞講透了,比如今天的陰謀類故事超不過《李爾王》,愛情類故事超不過《羅密歐與朱麗葉》,復仇類故事超不過《哈姆雷特》。”
莎士比亞悲劇中不乏宮廷劇、歷史劇,師承古希臘悲劇,涉及亂倫的題材,但毫不讓人覺得庸俗,反而感到黃鍾大呂的崇高感,靈魂從中得到凈化。中國電影大片《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也是這類題材,卻沒有絲毫崇高的氣氛。“偉大的作品在於利用通俗的故事,完成對人性和文化的思考。但我們這代人文化素養是不夠的,一上來就是大白話。我們對歷史的了解也不夠,沒認真讀過《二十四史》,只能靠自己的想像來創作,這跟潛心研究後再創作,完全是兩碼事。”王斌誠懇地説,國內這類大片拍得很空洞,還需要時間來磨練。
更為致命的是,今天社會流行的價值觀離莎士比亞太遠。在王斌看來,當下拜金主義、消費主義價值觀,滲透到影視創作者的思想中,醜陋的價值觀在影視作品中屢見不鮮。“莎士比亞的喜劇諷刺現實,悲劇揭示人生的痛苦,但大眾寧願活在夢中不願醒來,拍悲劇沒人看。”王斌對莎劇能否影響內地影視創作感到悲觀,他直言,大部分影視人壓根兒就沒看過莎士比亞。
王斌覺得相比影視創作,小説和話劇更能繼承莎士比亞的精神。由於當初讀莎士比亞悲劇的影響,他酷愛悲劇,新近還創作小説《歲月三部曲》,下半年還計劃排演一部話劇《歲月》,劇中人物都有著強烈的悲劇感。王斌動情地説:“莎士比亞對我的精神啟迪,融入我的創作中,我就想恢復莎士比亞悲劇的感覺,讓讀者和觀眾知道人性中什麼是高貴,什麼是卑劣,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偽。”
3 翻譯家説,一味鼓吹他不是明智做法
受訪者: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會長 辜正坤
身為北京大學世界文學研究所所長的辜正坤,研究了一輩子莎士比亞,他愛朗誦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還擅長以中國狂草書寫十四行詩,他還是即將面世的國內最新漢譯本《莎士比亞全集》的主編。
儘管和莎士比亞緣分不淺,但63歲的辜正坤不願意為莎翁做廣告:“中國學者在做莎士比亞研究時要特別注意保持獨立、保持客觀,既看到其偉大之處,也要能指出他的不足。”
少年時代的辜正坤,住在四川仁壽,他從同學手中輾轉借到了莎士比亞劇作《仲夏夜之夢》。“太粗,太花哨了。”他當時對大劇作家評價不算高。
直到讀了《奧賽羅》,辜正坤對莎士比亞又上心了起來。“打動我的主要是情節,人物之間的瓜葛關係處理得也很好。”而當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出現在辜正坤面前的時候,浪漫的詩句、大量的比喻征服了少年的心。
18歲那年,辜正坤開始翻譯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憑著一種類似玩票的心態,他將這項翻譯工作進行了16年之久。1996年,譯林出版社準備出版《莎士比亞全集》,辜正坤用了一年時間,將154首十四行詩全部翻譯完成。
辜正坤翻譯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很有傳統詞曲的味道,至今被讀者津津樂道。回顧翻譯的過程,辜正坤説:“我會譯得音調好聽,平仄上講究,這樣念起來就不拗口。”他還反復朗誦,如果一行詩裏面,一些字眼、調子太突兀,就會想辦法“和諧”。
2008年,辜正坤遇到了全面挑戰莎士比亞的機會,他與外研社簽訂了翻譯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版《莎士比亞全集》的合同。這個珍貴版本為1623年對開本,接近戲劇舞臺上的活態的莎士比亞。
真正翻譯起莎士比亞的劇本,辜正坤傻眼了。“如果完全翻譯成散文就容易多了,但我是要翻譯成詩,要講究修辭、節奏,還要押韻。”結果,辜正坤花了一年時間也沒譯完《哈姆雷特》,“我一天只能翻譯三十行,也就三四百字,比自己寫詩要難得多。”
“莎士比亞再偉大,我也不能貪功。”辜正坤説,最後,一共有二十余位翻譯家參與了這一浩大的工程,目前整體翻譯工程已接近尾聲。
“有學者認為,莎士比亞研究應與西方的研究接軌,我們應該老老實實當學生。對此我不敢茍同。”在莎士比亞世界浸潤四十餘年之後,辜正坤鮮明地表明瞭自己的觀點。
辜正坤認為,從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視角來看莎士比亞,會更有趣,也有深意得多。“比如,關於男人之間的情誼,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竟然寫了126首,中國人就不習慣一個主題翻來覆去地寫。”辜正坤説,但在西方這會是個優點,用各種各樣的比喻歌頌友情,莎士比亞的才華盡情顯露,語言大師的身份就亮出來了。
辜正坤承認,莎士比亞是偉大的戲劇家,他的作品題材多樣。但他也提到,在過去出版的《莎士比亞全集》幾個中譯本中,因為時代所限和註釋本稀少等問題,莎翁原作中充斥的大量性暗示、穢語等內容,基本上在翻譯過程中被抹掉了。“現在隨著對莎士比亞研究的深入,應該還原一個真實的莎士比亞,客觀、全面看待莎士比亞作品才更有意義。”辜正坤説。
對莎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就有一個重新認識的過程。“哈姆雷特這個人物形象很豐滿,有正義感,勇敢、善良,但將他視為人文主義的典型代表,就不合適。”辜正坤認為,如果從中西文化不同的審美觀、倫理道德觀來審視哈姆雷特,就會發現他是有缺陷的。
“我這次翻譯《哈姆雷特》,就儘量把他真實的一面翻譯了出來。”辜正坤説,有些時候,哈姆雷特就是一個滿嘴説髒話的人,“歐菲利亞掏心掏肺地喜歡他,但他對歐菲利亞常常説的都是不堪入耳的髒話。光天化日之下侮辱人,我覺得中國人是不能接受的。” 其實,莎翁作品中的諸多經典形象莫不如此。
“從學者研究的角度而言,一味鼓吹莎士比亞並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辜正坤説。
後記
各取所需説莎翁
解璽璋
如果我們説,人們提到莎士比亞,要比提到關漢卿、湯顯祖、孔尚任的次數多得多,而且,人們對莎士比亞的了解,也遠遠超過對關漢卿、湯顯祖、孔尚任的了解,這絕非虛言。至少説明一點,近現代以來,對比關漢卿、湯顯祖、孔尚任,人們似乎更需要莎士比亞。
不過,這種需求本身就帶著一點虛妄的成分。梁啟超第一個把Shakespeare寫成今天通用的莎士比亞,但他並未讀過莎翁的作品。在他那裏,莎士比亞不過是個西方文明的符號,用以證明中國文化的某種缺失。
留美歸來,發起“國劇運動”諸君,在國外看到過莎士比亞戲劇在舞臺上的情景,認為“中國戲也用這種方法”,“登場報名,旁白,獨白,很有中國戲的味道。依列沙白時代的劇場,絕似北京的廣德樓、中和園。”後來,上海戲劇協社演出了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這是中國戲劇舞臺第一次比較正規地上演莎翁作品,但是並不為觀眾所歡迎,戲的內容甚至還受到了一些人的質疑。那個時候,受歡迎的是易卜生,或者蘇俄作家所作的《怒吼吧中國》。
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我們看歷史上莎士比亞的譯者,就知道,莎士比亞來中國是有所選擇的,與其説是中國選擇了莎士比亞,不如説是莎士比亞選擇了中國。百餘年來,莎士比亞與幾代中國人打過交道,而每一代人所接受的莎士比亞,都只是他們自己的莎士比亞。一千個人眼裏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換成莎士比亞,這句話也是成立的。莎士比亞太龐大了,就像瞎子面對的那只大象;而中國當然不是那個瞎子,他看中大象的某一部分,不是因為他盲目,而只是在回應其內心的呼喚。
當然,相比數十年前,今天的中國,可能更容易接納莎士比亞了吧。我們有了更新的莎士比亞的譯本,我們也能夠經常看到莎士比亞的作品被搬上中國的戲劇舞臺,但是我們對於莎士比亞的理解和認識究竟進步了多少?莎士比亞對於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難道我們只能借莎士比亞的酒杯來澆自己的塊壘,或是僅僅將莎士比亞當作自我炫耀的飾品和神壇上的供品?
也許我們應該回到最初與莎士比亞相遇的那個時刻,我們需要莎士比亞,是因為我們需要一種催化劑,以促進自身文化的更新。也就是梁啟超所説:“把自己的文化綜合起來,還拿別人的補助他,叫他起一種化學作用,成了一個新文化(300336,股吧)系統。”而且,還要把這種新生的文化推廣到全世界去,“叫人類全體都得著他好處”。莎士比亞便是這催化劑的一個代表、一種象徵。今天我們紀念他,當然有很多紀念的方式,但最重要的,我以為還是要靜下來想一想,怎樣才能不辜負莎士比亞,也不辜負我們自己的文化。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