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在中國:他的名字最初出現是個偶然

19世紀中後期莎士比亞的作品借由翻譯走向世界,中國也正是在這時接觸到這位作家。莎士比亞最初走入中國,伴隨著的是國人打開國門,了解世界的願望,倡導變革的知識分子把莎士比亞看成可以改變僵化傳統的載體,希望其可以成為批判社會的利器。而在隨後的百餘年曆史中,莎士比亞總能適時地適應中國的現代文化,可以説莎士比亞影響了中國,中國也重塑了莎士比亞。

 

第一位把Shakespeare譯成“莎士比亞”的人

 

梁啟超

 

莎士比亞的名字最初出現在中國是一個偶然。1839年,林則徐命人將英國人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編譯成《四洲志》,其中的第28節在談到英國文學時,提到了“沙士比阿、彌爾頓、士達薩、特彌頓”等四人,這裡的 “沙士比阿”即為莎士比亞。而第一個介紹莎士比亞的中國人則是駐英公使郭嵩燾。郭在日記中稱其與荷馬齊名。

 

1894年,嚴復在他所譯的《天演論》的《進微》篇裏也提到這位戲劇詩人。八年後,梁啟超第一個把Shakespeare譯成今天通用的莎士比亞,並極力推崇這位英國作家。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寫道:“希臘詩人荷馬,古代第一文豪也……近代詩家,如莎士比亞、彌爾頓等,其詩動亦數萬言。偉哉!勿論文藻,即其氣魄,固已奪人也。”

 

第一個以白話劇本翻譯莎劇的人

 

田漢

 

1903年,上海達文社用文言文翻譯出版了莎士比亞的故事集,名字即為《澥外奇譚》。這本書,是英國散文家查理士·蘭姆和其姐姐瑪麗·蘭姆共同改寫的《莎士比亞故事集》中的十個故事,第一次把莎士比亞的戲劇故事介紹給了中國讀者。1904年,商務印書館又出版了林紓和魏易用文言文合譯的《莎士比亞故事集》的完整譯本,題名為《英國詩人吟邊燕語》。

 

其後,包笑天、林紓等人繼續用文言文翻譯莎翁劇本,直到1921年,田漢在《少年中國》雜誌第2卷12期上發表譯作《哈孟雷特》,才標誌著中國第一次有了以完整戲劇形式,並用白話文翻譯的莎士比亞作品。

 

中國第一部外國作家的全集

 

1978版《莎士比亞全集》

 

雖然莎士比亞成為了中國人較早接觸的西方作家,但他的作品進入中國後卻沒有立即引起廣泛關注。

 

但這種情況在20世紀30年代發生改變。莎士比亞突然成為一個引人矚目的熱潮,顧仲彝、曹未風、梁實秋、朱生豪、曹禺、孫大雨、楊晦都加入到譯莎的隊伍中來。除去莎士比亞作品的重要意義開始慢慢顯露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社會原因。正是在這個時候,馬克思、恩格斯對於莎士比亞的評介被第一次引入中國,1934年,茅盾在《文史》雜誌上發表文章《莎士比亞與現實主義》,其中轉述了蘇聯專家狄納莫夫的主要觀點,即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莎士比亞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者”。

 

1964年,為了紀念莎士比亞誕辰四百週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決定出版朱生豪譯本的《莎士比亞全集》,但直到1978年《莎士比亞全集》才與讀者見面,該版本共分十一集,包括了莎士比亞的37個劇本和全部詩歌,而這也是我國第一部外國作家的全集。

 

1998年,譯林出版社又出版了另一套《莎士比亞全集》,而今年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了翻譯家方平主編並主譯的全新十卷本《莎士比亞全集》,其中新增了《兩貴親》和《愛德華三世》兩劇,詩歌部分則新收了莎翁長詩《悼亡》。

 

第一部在中國上演的戲劇

 

《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亞的戲劇在中國舞臺上演出是辛亥革命之後的事。1913年,新民社首先在上海演出了《威尼斯商人》,之後歐陽予倩、鄭正秋的劇社都上演過莎翁的作品,但這些劇目都是根據林紓的《英國詩人吟邊燕語》改編而來,又採用“幕表制”,演員都是按照大綱在臺上即興表演,他們可以隨意改動臺詞,並不忠於原著。直到上世紀30年代,中國劇壇上才開始有真正按照莎士比亞原著進行的演出。1930年,上海戲劇協會在中央大會堂上演了《威尼斯商人》,這是莎士比亞戲劇在中國舞臺上第一次比較嚴肅的演出。1937年,上海業餘實驗劇團在卡爾登戲院演出了《羅密歐與朱麗葉》,其中羅密歐由趙丹扮演,這則是莎士比亞戲劇在中國舞臺上第一次成功的演出。

 

莎士比亞深刻影響了中國現代戲劇的形成與發展,曹禺、田漢、郭沫若、老舍等都深受莎士比亞劇作的影響。曹禺的女兒萬黛曾問父親:“爸,我聽人家説,您是中國的莎士比亞,是嗎?”曹禺回答説:“瞎扯,我怎麼能同莎士比亞比?他如同滄海,我連滄海一粟都不夠。”

 

而就在當下,莎士比亞仍是戲劇導演創作的源泉,林兆華、孟京輝、田沁鑫都以莎士比亞的故事為資源來實現自己的戲劇理想,而很多劇團更用中國的傳統戲曲來改編莎士比亞,黃梅戲版的《無事生非》、京劇版的《奧賽羅》、昆劇版的《王子復仇記》,最終中國和全世界一樣,既獲得了莎士比亞的給養,又給予了莎士比亞新的元素。

 

■ 連結

莎士比亞遭排斥

 

胡適曾説“Hamlet(哈姆雷特)真是一個大傻子!”

 

“五四”時期,中國學者曾有一場關於翻譯何種作品可以有助於社會變革的討論,其時有人便認為歌德的《浮士德》、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都屬於古典時期的作品,無法對當下現實有所助益。胡適此時也曾表現出對莎士比亞的不喜歡,在1921年6月3日的日記中,他寫道“在今日平心而論,蕭士比亞實多不能滿人意的地方,實遠不如近代的戲劇家……”

 

但隨後文藝界對莎士比亞積極的介紹,加之莎翁作品和其時社會氣氛的契合,讓胡適改變了以往對莎士比亞不屑一顧的看法。上世紀30年代他積極組織力量翻譯《莎士比亞全集》。

 

■ 莎士比亞新書

 

《莎士比亞全集》 上海譯文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的《莎士比亞全集》共470余萬字,由已故翻譯家方平主譯,屠岸、阮珅等參譯。共收莎劇39部(在傳統上的37部之外又收入《兩貴親》和《愛德華三世》兩部戲劇),詩歌部分則收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確認為莎翁作品的長詩《悼亡》,已發現的莎氏存世作品全部囊括在內。

 

《莎士比亞戲劇朱生豪原譯本全集》 中國青年出版社

 

中國青年出版社在今年2月推出《莎士比亞戲劇朱生豪原譯本全集》,這是經過朱生豪後人審定的莎士比亞戲劇朱生豪民國原譯本。這個版本號稱“恢復民國文學味道,傳導莎劇原作神韻,引導讀者重新認識莎劇朱譯的價值和貢獻”。

 

《莎士比亞全集經典插圖本》 新星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今年2月推出《莎士比亞全集經典插圖本》,除38部戲劇、155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外,《一錯再錯》首次根據莎學界最權威的阿登莎士比亞叢書版本譯為中文。該套叢書還收錄了700余張精美原版插圖。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江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