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表趣味發展史
編輯: 劉燕楓 | 時間: 2014-04-04 16:42:37 | 來源: 人民網 |
一、報時機構時期:
1676年,英國鐘錶匠Edward Barlow發明瞭齒條式的報時機構,為問表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17世紀80年代,英國的另一位鐘錶匠Daniel Quare進一步完善了兩問打簧結構並且獲得專利權,他所發明的安全裝置只有在完全啟動打簧機構時,才會發出報時的聲音。之後他又製作了半刻問表,從此打簧懷錶的種類逐漸增多。
二、兩問表時期:
1783年,Abraham-Louis Breguet製造了報時表的簧條機構,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帶有清脆的聲響,也為兩問報時錶帶來了新的發展。
整個18世紀中,兩問表成為最主要的問表種類,兩問表可以發出兩種不同的音調,分別報“時”和“刻(15分鐘)”,當處於黑暗中無法識別時間的時候,這種表的功能就派上用場了。
另有一種是五分鐘報時也算是二問。第一次聲響代表鐘點,第二次聲響代表五分鐘,例如:當、當、當、當、當、當、當、當、當、當、(響十聲),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響十一聲),就是十點五十五分,也就是説它所報出的時間最大誤差是五分鐘。
三、三問表時期:
1891年,愛彼發明瞭直徑為18毫米並具備三問報時功能的超小型機芯。在那個燈泡還沒有普及的年代,這種腕錶為黑暗中的人們提供了聆聽時間的條件。
20世紀初期,問表的啟動方式基本定型,就是在表殼側面帶有一個長長的撥柄,當用手把它撥到底的時候,它才能夠發出聲響從而避免了不必要的啟動,這也是Daniel Quare所發明的安全裝置的功勞。除了兩問表,還陸續出現了十分問(Ten-minute repeater)、半刻問(Half-quarter repeater)、五分問(Five-minute repeater)等,報告時間的精確度越來越高,如今,更複雜的、可以報“時”、“刻”、“分”的三問表已經成為主流。
四、中國的問表:
國産三問表是一個新興事物。起步晚,發展快,尚有差距。
2006年天津海鷗表廠率先推出國産兩問表(報時、報刻),這無論在國內還是于瑞士展出時都引起了極大關注。
2007年海鷗成功研發出我國第一隻三問手錶。
2008年北京手錶廠在慶祝建廠50週年之際推出“中華陀飛輪三問表”,一躍成為目前我國國産功能最為複雜的手錶。全球限量20隻,玫瑰金材質,定價35萬元人民幣(詳細介紹可參閱本刊本期“中國創造”欄目)。雖然只是瑞士頂級同類産品十幾分之一的價格,但已經算是國産表中價格相當高的一款表,並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新聞推薦
- 履職擔當建言獻策 共話“兩會”好聲音——臺界政協委員兩會如是説2025-02-24
- 大陸首個“臺胞臺青創業就業基地服務聯盟”在廈成立2025-02-24
- “小三通”航線春運客流增長,單日客流量創新高2025-02-24
- 台灣南投縣青年代表團參訪武漢2025-02-24
- 寧波市北侖區組織臺胞臺屬觀看《哪吒2》“咱們中國電影最棒”2025-02-24
- 民進黨的黑手,又一次伸進了台灣校園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