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校北上潮”持續升溫 學費高香港氛圍無法複製

香港高校北上,最近有兩條消息攪動著家長和學生的心扉:向內地招生的香港高校,今年增加5所達17所;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宣佈將於9月開學,首批只招300人,本科生一年學費在10萬元內,該分校的長遠辦學規模是在校生1.1萬人。香港大學深圳分校區也已獲批准,正在加緊建設中。

 

前幾年興起的“港校北上潮”,還在升溫。

 

搶生源,師兄師弟齊出馬

 

今年香港不少高校上浮了在內地的招生計劃數。進入春天后,港校就加緊在上海等中心城市展開招生攻勢,其情形就像內地名牌高校自主招生那樣,掐尖“搶生源”。

 

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在上海召開的本科招生宣講會,現場人頭攢動,家長們普遍表示,十分認可香港高校的國際化程度,港校多用英語授課,本科學制已從3年制改為4年制,與內地一樣了。而且與出國留學相比,送孩子去香港讀書,比較能抓住孩子的未來去向。

 

通常,想進香港名校的內地高中應屆畢業生,平時成績出類拔萃,要求比普通“一本”還要高一些。香港高校一般採取獨立於內地高考統招以外的錄取方式,錄取與否不會影響考內地大學,所以不少考生一邊試水香港,一邊備考內地名校。

 

兒子在讀高三的倪女士説:“香港離上海近,肯定要比直接把孩子送到國外的環境裏更能快速適應。如果以後想讀研考博,會選擇去歐美,到香港讀本科算是一種過渡吧。”

 

興高教,內地容納“香港模式”

 

香港高校的主事者欣喜趕上了好時代:

 

一是香港特區政府優先發展的産業中,教育産業位列其中,目標是鞏固香港的區域教育樞紐地位。特區政府對教育投入巨大,香港社會對高教的支持也常有大手筆。

 

二是內地學生對香港國際化教育的需求很大,內地政府、教育界尊重、接納香港教育模式。南開大學校長龔克在今年兩會期間表示,內地一本錄取率去年不到10%,如此緊張的供需關係需要緩解,這就要加大對教育的供給,香港比較好的學校進入內地,會增加供給,是好事兒,大家可以相互學習借鑒。

 

近年,香港高校紛紛到內地合作開設分校區或合辦課程。浸會大學早就與北師大在珠海合辦聯合國際學院,在常熟成立研究院,在內地紮根愈來愈深。浸大校長陳新滋認為,港校北上辦學,貴在提供“香港模式”,這對刺激內地高校文化、高等教育整體水準的提高及兩地教育的交流融合都有益處。

 

兩地高教的合作已相當廣泛深入。據悉,香港浸大已與北京、上海多所重點大學訂立合作方案,共同培育本科生和研究生。

 

還有科研合作。受科技成果轉化前景廣闊、土地成本較低、科研資金充裕等因素吸引,近年香港高校紛紛北上深圳設立産學研基地。香港的科技大學、城市大學、理工大學、中文大學等都在深圳有了産學研大樓。

 

繼珠海之後,內地香港聯合辦大學的新熱點無疑在深圳。發達的城市應有發達的高等教育,深圳過去30年取得經濟奇跡後,産生了內生性的人才機制缺失問題。僅有深圳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等寥寥幾所高校,跟不上産業發展需要了。“香港高校進入,深圳一下子多了幾所一流的院校,終於和這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準相匹配了。”深圳市的專家評價道。

 

學費高,香港氛圍無法複製

 

北上潮中,也有港校顯得冷靜。香港理工大學負責人表示,該校在6個內地城市均有常駐“基地”(辦事處),在對香港本部的學生服務、兩地學生交流方面,已能很好地達到分校的成果,因此“暫不會考慮北上開辦分校”。

 

港校再招手,內地的家長又是如何盤算的?

 

香港中大是國際名校,其深圳分校很吸引人,但不少珠三角的家長認為,它無法複製香港的社會氛圍以及校園生活,而且到深圳入讀此校,自然無機會申請香港身份證。

 

相比之下,新增的可向內地招生的5所香港高校,雖只是二線院校,但在辦學氛圍與未來的免簽求職優惠上則與其他港校無異。選哪個?家長們很糾結。有專家分析,綜合各種因素,港中大(深圳)與這5家新增的香港高校,極可能在同一條分數上招生,競爭同一批生源。而且港中大(深圳)的學費一年近10萬元人民幣,匯率兌換後,與這5家香港二線院校的學費水準相若。所以這兩者會有一番競爭。

 

不少內地家長盤算的是,通過讀書“交買路錢”,讓孩子移民香港,所以舍得每年花十幾萬元學費去香港讀書,卻未必願意每年花10萬在內地讀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