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專家長年“駐紮”映秀 幫助地震災民學會避險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4-05-12 11:13:08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中新網5月12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今天是汶川大地震六週年,香港理工大學協助災後救援的多個團隊,六年來與災區結下不解緣,著力照顧災民情緒,化解他們終日來自“山山石石”的焦慮。團隊成員、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沈文偉説,當地居民減災避災意識仍然偏低,團隊須透過生活化方式,教授居民對災害提高警惕。六年以來,他從災民身上得到“由下而上”的第一手寶貴經驗,期望未來能將這些經驗推廣至雅安,甚至陜西等地。
六年前的今天,一個八級大地震,震碎了無數個汶川的幸福家庭。大約2個月後,剛赴理大工作的沈文偉,開始了他至今已經六年的救災生涯。長年“駐紮”在地震震央映秀的沈文偉説,“雖然這是個多災多難的地方,地震之後又有泥石流,但當地居民依然相當缺乏減災避災的意識”。他舉例指,2008年地震時候曾經救出多名學生的吳先生,去年七月份,在本不應上山的風雨交加之時,依然堅持要帶兒子上山,結果兩人一去不復返。
制風箏開茶會拉近距離
“我不知道他那天為何堅持要上山,或者他覺得自己有足夠的經驗及能力應付可能出現的意外。但天災面前,我們不可能説‘人定勝天’”沈文偉感嘆道。於是,在多年注重物質的重建後,從今年開始,沈文偉與他的團隊專注于進入小區,教授災民如何避災。沈文偉及其團隊花盡心思,想了很多辦法,例如和小朋友一起製作風箏,然後帶著他們放風箏,“這個過程中,除了能和他們建立關係,亦可令他們對不同地域更加熟悉,知道哪些地方比較容易發生泥石流等災害,從而避開”。
此外,沈文偉及其團隊亦針對老一輩的需要,和他們舉行茶會,“談笑風生間,了解他們所想所需,同時亦在過程中教會他們防災的知識。”沈文偉笑言,這個方法效果比預期更好,計劃將來會每星期舉辦一次。為了能讓這個過程有持續性的發展,沈文偉亦開始在當地開辦課程,教授包括當地政府人員、老師等的年輕一輩,跨學科的地震知識,比如急救常識等。沈文偉形容,這個過程叫做“小手拉大手”。(楊致珩)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