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字起源於甲骨文 曾是吉祥圖案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5-22 15:05:32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2011年4月,陜西鳳翔一農民撿到一陶器殘片,發現上面刻有一個“囧”字。據文物部門專家介紹,陶片距今已有2000年以上歷史。
陶片上的“囧”是一種象形字,起源於甲骨文,是在先秦戰國時代官方發文中經常出現的吉祥圖案。在篆體中,最早的“日”字寫法就是“囧”。後來,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在楷書中運用篆書的寫法,把“明”字寫成“朙”,現在仍有書法家沿用;2011年7月,一塊紀念南明永歷皇帝朱由榔的殉難碑,因出現“囧”字而惹來圍觀,實際上正是顏體“朙”字的半邊。
在甲骨文中,“明”字左邊是一個圓形太陽,到了金文時期,“太陽”變成車輪形狀。秦朝統一六國後,推行小篆,很多字都發生了裝飾性變化,《嶧山碑》中的“明”變成了“朙”,結構雖複雜,但挺好看;宋代後,“明”字被官方定為正體字,推廣使用,“朙”變成了異體字,很少見到。但漢族王朝最後一個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孫子的這塊“明永歷帝殉國處”石碑,再次讓“朙”字進入大眾視野。
當下,“囧”字成為網絡使用頻繁的漢字之一,被賦予“鬱悶、悲傷、無奈”之意,而“囧”字本義是光明。如果把“囧”字看成是一張人臉,那麼“八”就是兩道因悲傷、沮喪而下垂的眉毛,“口”則是張口結舌的那個口。被賦予了悲傷、無奈或尷尬心情等新義,似乎也靠譜。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上合組織天津峰會8月31日至9月1日舉行 外交部介紹有關情況2025-08-01
- 政策“不鬆勁”、消費“有新招”、市場“反內卷”——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下半年經濟工作2025-08-01
- 2024年中國“三新”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達18.01%2025-08-01
- 就當前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 中共中央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 習近平主持併發表重要講話2025-08-01
- 把地道的台灣美食帶到福州2025-08-01
- “抗戰勝地、三湘新貌——2025年海峽兩岸記者湖南行”聯合採訪活動在長沙啟動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