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絲路新思路之二:以開放經濟應對增長放緩挑戰

新華網北京5月29日電(記者何瑛)中國領導人提出的構建陸海兩條絲綢之路的倡議在近日結束的亞信峰會上受到熱議。對於當下增長放緩的中國經濟來説,新絲路作為致力於各國互利共贏的宏偉倡議,不僅是長遠規劃和夢想,同時也是打破經濟瓶頸和拓展空間的新機遇。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7.4%,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3個百分點。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7.7%。

 

分析人士認為,産能過剩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一個重要原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13年對3545家企業的調查顯示,67.7%的企業認為,要消化目前的過剩産能,需要“3年以上”的時間,其中認為需要“5年及以上”的企業佔到22.7%。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走出去”輸出産能,不僅滿足企業自身進一步發展的需求,同時也能夠幫助更多發展中國家經濟騰飛,實現合作共贏。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宏偉倡議正在促使這種共同繁榮發展的局面出現,因而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共鳴。

 

中國經濟經歷了30多年來總體快速增長,其中包括連續多年的兩位數增長,近年增長出現放緩其實也屬正常。多方分析認為,這是中國政府頂層設計和主動調控的結果,意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實現更可持續和更高品質的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奧利維耶·布朗夏爾在談到中國經濟時説:“放慢的增速是中國追求更平衡增長的副産品,而這個副産品是人們願意看到的。”

 

但減速不等於失速。對於經濟下行帶來的風險和壓力,中國決策者冷靜應對,確保經濟增速波動處於合理區間,積極尋求經濟增長新動力。

 

多方認為,中國當前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在多年粗放經營之後轉變發展方式,打造經濟升級版,將是經濟得以繼續增長的強大驅動力。此外,中國經濟不僅具有強大的內生動力,同時也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可以和其他國家實現合作共贏。

 

如果説挖掘中國經濟內生動力是從縱向發展,那麼通過新絲路“走出去”做大經濟發展平臺則是橫向拓展。統籌國內國外,既考慮了當下的需求,也致力於長遠的發展。

 

新絲路的宏偉倡議同國內“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一脈相承,並打通了國內國外發展格局,把中國經濟放到更為廣闊的空間和發展平臺上,致力於與周邊國家和區域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共同發展繁榮,因而有望帶來更多的活力和新機遇。

 

在亞信峰會上,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表示,擴大經濟合作是亞信的重點合作方向。重建絲綢之路將為其創建良好基礎,習近平主席的倡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指出,新的絲綢之路建成之後,將把亞歐國家連接起來,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交通運輸走廊。

 

巴基斯坦總統侯賽因也表示支持區域互聯互通。他指出,巴基斯坦和中國正在努力建設巴中經濟走廊,希望這一項目不僅有助於巴中兩國的經濟發展,同時也能推動整個亞洲地區的經濟發展。

 

亞信峰會的代表普遍表示,新絲綢之路的倡議將加強亞洲各國間的合作互補,促進經濟發展與復蘇,實現亞洲長期以來一直所追求的宏偉目標。如果把眼光放遠一些,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將在新絲路上與中國實現共同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