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丹青”展覽在港揭幕 留法中國畫家藝貫中西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4-06-20 10:37:44 | 來源: 中新社 |
6月19日,記者在媒體預展上拍攝中國畫家徐悲鴻的作品。
左邊是《穿紅色旗袍的裸女》,右邊是《坐著的裸女》,全部出自畫家潘玉良之手。“你能看出哪幅是水墨,哪幅是油彩嗎?”香港藝術館館長司徒元傑的問題讓在場人士一愣,因為無論是題材、筆觸還是色彩,一米以外幾乎看不出任何區別。
“這正是畫家追求的‘中西不分’,證明她很好地融合了東西方藝術。”司徒元傑説。
克莉斯汀·清水站在張大千所寫的《西風荷花圖》前。“這幅畫的主體是荷葉、是荷葉的層次和陰影,而花藏在裏面,”這位賽努奇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説,“莫奈畫的睡蓮也是如此。”
6月19日,記者在媒體預展上參觀。
她從東西方兩位“畫荷聖手”的作品中看到相似相通,“湊近看看不出什麼,拉開一段距離你才能感覺到那種意境。”
以上兩個場景發生在19日——香港藝術館“巴黎·丹青——二十世紀中國畫家展”開幕前。為慶祝中法建交50週年,香港和法國共同籌辦了此次畫展,作為今年“法國五月”藝術節重點節目之一,展出約百件20世紀曾留法學藝的中國藝術家的作品。
“還有哪比香港更適合(辦展)呢?”法國駐港澳總領事柏雅諾記者説,畫展專為香港這一跨界交流平臺而設。他認為這批畫家是中西藝術對話和結合的絕佳“代言人”,這種交流延續至今,而且“人員往來愈加頻密”。
“記得趙無極説過一句話,大意是,‘是巴黎讓我回歸到內心最深處的根源’。”這讓身為外交官、常年遠離家鄉的柏雅諾産生共鳴?他哈哈大笑,認同地説深受啟發。
6月19日,記者在媒體預展上參觀。
是次展覽囊括的藝術家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一部分在1910年至1930年代赴法,包括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潘玉良、常玉、滑田友、方君璧等;另一批則是1946至1950年代赴法,包括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和丁雄泉。
當中多位畫家的作品近些年在拍賣市場大熱,但司徒元傑認為,他們的畫作經“大浪淘沙”留存藝術史,價值非短期市場行為可體現。
“這次展出的不止藝術、超越藝術,有很多歷史在裏面。”司徒元傑介紹稱,展覽配合多套香港拍攝的畫家紀錄片,其中由電影製作人朱旭華拍攝的張大千紀錄片彌足珍貴,內容是1960年畫家在日本示範創作《墨荷圖》,為“全球首次公開播放”。
這是展出的中國畫家常玉的作品《白牡丹》(6月19日攝)。
展覽多處設計“看頭”十足。司徒元傑指,約八成展品由法國多間博物館借出,大多首次亮相亞洲乃至走出法國,另外兩成為香港藝術館珍貴館藏,包括吳冠中早前捐贈的《雙燕》等遺作。
展覽場地參照巴黎美術學院建築風格,以歐式立柱、窗戶佈置,其中一個角落開闢為“巴黎咖啡座”,供應畫冊等“精神大餐”。展覽將持續至9月21日,司徒元傑相信會吸引中國內地、台灣乃至東南亞藝術愛好者慕名而來。(完)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