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報:大陸對臺展現政治自信 台灣無法不打交道

日前,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抵臺,展開自1949年以來大陸對臺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對臺首次訪問。新加坡《聯合早報》近日撰文《大陸對臺展現政治自信》。文章稱,張志軍此行除了政治上的象徵意義,更有實質上的政治效果。

 

文章回顧道,自國民黨籍馬英九在2008年執政台灣以來,兩岸關係擺脫了之前民進黨執政時期的對抗狀態,開始進入了合作的良性互動。大陸當時對臺基本政策,在經貿上主動讓利,推出不少優惠臺商的措施,後來更以正式簽約的方式,用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讓惠臺措施制度化。

 

他與台灣方面陸委會主委王鬱琦的會面,達成了具政治意義的收穫——雙方對推進兩岸兩會(大陸海協會、台灣海基會)互設辦事機構達成共識。張志軍繞開敏感的台北市,把行程重點放在台灣政治中心以外的東南部,也是要將觸角伸展到台灣草根,尤其是中小企業者、農漁民、青年學生等基層民眾。

 

文章強調,台灣主流民意支持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也歡迎大陸對台灣所表現出的善意。但是,隨著馬英九在2012年連任,而其執政績效不彰,社會貧富差距惡化,年輕人就業前景欠佳等一系列內部因素,民意對臺當局不滿,也波及到了台灣的兩岸政策。台北無法自主開拓經濟機會,一味依賴對岸的善意,也引起了部分台灣民眾的憂心。

 

文章指出,張志軍此次訪台,行程重點擺在聆聽民意,反映了對臺工作出現了調整。

 

文章稱,經歷了台灣“太陽花學運”(注: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活動),大陸這回採取靈活身段,不但在現實上有利於為日後兩岸正式政治談判鋪路,更展現了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自信心。

 

文章認為,這也可以從美國對大陸在兩岸關係積極進取的作為,所做出的公開反應得到間接的印證。美國顯然“感到高度的不安”。被視為2016年美國總統熱門候選人的前國務卿希拉裏,日前在一專訪中“警告”,台灣必須“權衡對大陸的開放程度”。關鍵在於,台灣無法不同大陸打交道。(中新網6月2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