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入選語文教材 王旭明:別把眼睛光盯著周傑倫

語文出版社將《蝸牛》選入教材引發了網絡熱議,而該教材30%的課文更換和背後的理念更新,卻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關注——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陽光靜靜看著它的臉,小小的天有大大的夢想……”這首來自台灣歌手周傑倫的歌曲《蝸牛》,因其旋律動聽,歌詞勵志,受到很多學生的喜愛。日前,有消息稱,語文出版社正在修訂的語文教材中,計劃收錄這首歌詞。

 

這個消息一時引發社會各界的議論,當下,什麼樣的內容能進教材?教材對語文教育的影響有多大?

 

《蝸牛》進教材引熱議

 

語文出版社小學語文部主任鄭偉鐘在一次採訪中透露,在最新修訂的教材中,歌曲《天路》將以詩歌的形式入選二年級上學期教材,《蝸牛》將被收錄在三年級的延伸閱讀。

 

這次改革,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醞釀了很久。

 

自從2001年教育部發佈《關於啟動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通知》,正式放開了教材的編寫權後,義務教育階段教材開始實行“一綱多本”制。語文出版社的教材開始走向市場。2013年9月教育部發出修訂各版語文教材的通知後,王旭明決定抓住這次機會。

 

“目前收到的反饋,絕大多數人還是表示支持。”王旭明説。

 

不少網友的留言證實了王旭明的話:“《蝸牛》這首歌很向上,即使背著沉重的殼也不放棄,一直向上爬,實現夢想”“至少我覺得都是正能量,進小學教材的延伸閱讀沒什麼不妥”“這是一首能在失意時,讓我找到力量希望的歌曲”。

 

讓王旭明有些遺憾的是,大家的關注點僅僅集中在“周傑倫歌曲入選教材”,卻沒有關注教材的其他變化。

 

變化主要體現在內容的更換,新修訂的教材換了約30%的課文。“我們特別強調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了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在單元設計和口語交際方面,都做了新的嘗試和探索。”王旭明説,比如一年級語文上來的導學部分,把之前的《我愛上學》,改為了《我愛學語文》,用以突出語文的學科特點。

 

好教材應當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實際上,歌詞進教材早已不是首創。據北京師範大學亞太實驗學校四年級語文老師吳坪介紹,學校使用的北師大版語文四年級下冊教材中,已經收錄了《天路》的歌詞。“這個主題單元叫‘路’,歌詞之後還對青藏鐵路為什麼被稱為‘天路’作了介紹,並講述了修建鐵路的艱難故事。孩子們通過學唱表演,體會了其中的感情,也增加了學習的興趣。”吳坪認為,《愛我中華》《讓我們蕩起雙槳》等經典歌曲,早已成為課文,只要內容優美、向上,歌詞進入教材並無不可。

 

關注語文教材多年的《收穫》雜誌副編審葉開,首先肯定了語文出版社勇於改變選文思路的舉動。但他認為,從整體上看,當下的眾多語文教材無論是團隊,還是課程設計,都需要大的更新。

 

葉開曾看過幾位教師寫的一份考察報告,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母親形象大多只有兩副面孔:苦大仇深或道德完美。而生活中那些有血有肉的母親形象卻不見了。這直接導致寫關於“媽媽”的作文時,全班45個同學,有35個人的媽媽都變成殘廢了,因為不殘廢不足以説恩情。

 

葉開曾試圖改變這一狀況,嘗試自己編寫了一套教材《這才是中國最好的語文書》。在“綜合分冊”裏,他特地選了胡適的散文《母親》,就是想讓學生看看真實母親的樣子。葉開認為,“我們的兒童時代,缺少天真、有趣、人性的訓練。我們的教材,應該在文學性、思想性、趣味性、豐富性上下功夫。”

 

王旭明也期待能夠編寫出一套好教材,它應該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要具備“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加學生思辨和邏輯能力”“有更多的美文”“更加接地氣”等特色。

 

語文教材為何備受關注

 

語文教材每次有“風吹草動”,都會引來大爭議。從“魯迅文章被請出教材”“莫言文章入選教材”,到“朱自清的《背影》中涉嫌違反交通規則”等,為什麼大家如此關注語文教材?

 

葉開分析,一批80後已成為學生家長,他們在互聯網時代長大,受過良好的教育,視野開闊,具有反思的精神,這些家長對於孩子使用的教材有更高的要求,也期盼孩子能夠更快樂地學習。這些期盼引發的合力,也許是語文教材總能引起關注的原因。

 

“不僅僅是語文教材,整個社會對語文,怎樣關心都是不為過的。”王旭明説,語文學習對一個中國人來説,是最基礎的學習。現在社會上興起的國學熱,就是一個信號,説明語文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

 

對於很多人提出的,語文教學中教材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王旭明分析,學校語文教育包含四個因素:教材、教師、教學、考試,四個因素互相制約、互相影響,其中教材和教師是最重要的。

 

“同樣的教材,不同的講師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現在很多語文老師的個人修養需要提升,他們在考核體系下專注教學,卻沒有繼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這個問題需要解決。”葉開認為,生動有效的語文教學,應當是一位優秀的教師,基於一個好課本,帶領學生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光明日報記者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