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鼻祖“目連戲”再登舞臺 北宋曾連演七天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6-09 14:56:48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中新網紹興6月9日電(見習記者 張駿)舞臺上乍起一股青煙,在暗藍色的燈光下徐徐升起,形成燈柱投射在戲中人的頭頂;舞臺兩側突襲而來的兩團熊熊火焰,霎時間照亮鬼魅的臉譜;急促的鼓點、淒厲的長嗩吶……被稱為中國戲曲鼻祖的“目連戲”早在北宋時就有連演七天的記載,沉寂半個多世紀,所幸一息尚存,被浙江紹興的老藝人重拾,再登舞臺。
9日,浙江紹興新昌縣調腔劇團團長丁黎鴻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失傳已久的“目連戲”是中國戲曲的活化石,表演、唱腔、技藝樣樣需傳承,復活戲曲鼻祖談何容易。
據了解,目連戲因其專演《目連救母》而得名。它是中國最具代表性、影響最深遠的佛教宗教劇,其歷史悠久,流佈廣泛,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有證可考的劇目,被戲曲界譽為中國戲曲史上的“活化石”。
當年,魯迅筆下的社戲,説的正是目連戲。這出深藏於民間的戲曲至今仍保留粗獷、原始的面目,其間穿插了滑稽、相撲、疊羅漢、武術、蓮花落、佛事、道場、雜耍等“百戲”。
另因其常在農曆七月十五上演,被民間稱為“鬼戲”。它用戲曲的方式描述神、鬼、人在天堂、地獄、人世的遊走情況,宣揚佛教的同時,又融合了道家、儒家思想。
8日晚,在浙江新昌文化中心上演的幾折目連戲是丁黎鴻精選的摺子戲,《觀音戲目連》中,觀音菩薩化身女子,考驗孝子目連的真心;《男吊》中的演員,用數尺白綾,垂在半空中翻騰舞蹈,展現高超技藝;《女吊》淒厲悲切的聲腔入耳悚然;《白神》中的無常嬉笑怒罵,看盡世態炎涼……
丁黎鴻告訴記者,“總共有168齣戲,全部演完可以連演三天三夜。”不過,常演出的也就這幾齣老藝人們耳熟能詳的摺子戲,“很多老戲,連我們團裏70多歲的老藝人都沒怎麼聽過。”
因目連戲歷史悠久,其“鬼戲”背景在上世紀50年代後便鮮有演出,經歷過傳承挫折的目連戲如今已岌岌可危。“我們即使有劇本,但唱腔、音樂、技藝這些都不是僅靠文字就能流傳下來的,很多都流失了;團裏熟悉目連戲的老藝人也都70多歲了。”
“老底子的東西總不能丟,那是中國文化的根啊。”丁黎鴻説,這些“鬼神”在舞臺上嬉笑怒罵,映射的其實都是人世間真切發生的事,“你看無常罵狗,他罵的是狗嗎?其實他罵的就是人!狗趨炎附勢,有些人何嘗不是呢?懲惡揚善是目連戲的宗旨,這理念到現在都不過時啊。”
如今,散落在民間的戲文正在被拾起。2007年,紹興目連戲入選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收集史料、整理舊抄本的工作正在緊急進行中。(完)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兩岸“春帆共濟”,青年“同心築夢”!湖裏區成立首個臺青就業創業基地服務聯盟2025-02-21
- 外國智庫專家:美國新一輪關稅戰衝擊全球經濟2025-02-21
- 市場監管總局在助力兩岸融合發展方面有哪些舉措?一文了解→2025-02-21
- 《七子之歌》新一代傳唱人龍紫嵐:我要用歌聲講好澳門故事2025-02-21
- 潘賢掌出席全國臺企聯新春聯誼活動暨福州臺協換屆系列活動2025-02-21
- 臺商紮根福州、投資福州的決心信心始終未變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