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中國”一詞最早出現于《尚書》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7-01 15:59:16 | 來源: 人民網 |
漢語“中國”一詞,最早出現于《尚書·梓材》。其有雲:“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範圍所指,僅僅是周人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而已。至春秋時,“中國”之涵義逐漸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後,又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展拓,“中國”亦不斷向周邊延伸,而最終成為當今雄踞東方的泱泱大國之名。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為夏朝。其時,黃河流域所居之先民自稱“華夏”,或簡稱“華”、“夏”。“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中有“楚失華夏”之語。唐孔穎達疏雲:“華夏為中國也。”從字義上來講,華者,美也,夏者,大也,連綴而用之,其詞義雍容至美。
而考“中國”一詞之本義,當為中原各諸侯國,中者,居中之意也;國者,諸侯之土封國也。華夏諸國分別將南北東西四境諸民稱為蠻、夷、戎、狄,而自稱為“中國”。因參照體系不同,其所指亦有差異。大致可分為以下6個層次:一是指京師(首都),如《詩經·民勞》所注:“中國,京師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統治地區,即京畿。如諸葛亮曾對吳主孫權雲:“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三是指中原,如《史記·東越列傳》雲“東甌請舉國徙中國”。四是指內地,如《史記·武帝本紀》雲:“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五是指諸夏之裔居住之地,如《論語集解》雲:“諸夏,中國也。”六是泛指歷史上華夏或漢族所建立的政權,《史記》、《漢書》中此類稱謂不勝枚舉。自漢代始,朝野上下和文人學士習慣於將漢族所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因此,當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便也多以“中國”自居。如鮮卑人建立北魏,自稱“中國”,而將南朝稱作“島夷”;同一時期漢族所建之南朝雖遷離中原,卻亦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稱北魏為“魏虜”。又如在宋遼金對峙時期,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皆自稱“中國”,且互不承認對方為“中國”。因此,在古人心目中,中國既有地域之定位,又有文化之傳承,同時兼有正統之含義。
當《尚書》上出現“中國”一詞時,其所指僅僅局限于關中、河洛一帶,而後又擴展至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秦漢以降,又將不屬黃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權統轄範圍之內的地區皆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在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中,“中國”則成為隸屬我國版圖之內全部領土之專用名詞。
頗為有趣者,“中國”一詞之出現與應用雖已有近3000年漫長之歷史,但事實上它僅僅是一個世世代代根植于中華兒女的心靈深處,最初由地域觀念衍生而來,又帶有文化本位的一個歷史符號。從夏、商、周起一直至清末,王朝遞嬗,政權更替,幾不可勝數,卻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
“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1912年中華民國之建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China(中國)。至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他國之人遂逐漸耳熟能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際上通稱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仍簡稱為“中國”,“中國”之名更令世人刮目相看。
“中國”之別名,除上述的“華夏”外,尚有“中華”、“九州”、“四海”、“神州”等多種稱呼。
摘自《學習時報》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