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學者酈波:文化要做到一脈相承需“雅俗共賞”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7-10 16:04:09 | 來源: 中新網 |
中新網北京7月10日電(上官雲) 近半年來,由央視主辦的文化節目《中國成語大會》可謂紅火一時,在吸引觀眾目光的同時,也收到了一些中肯的建議。10日上午,《中國成語大會》評委之一、知名文化學者酈波就相關問題對記者談了自己的看法。
文化一脈相承需做到“雅俗共賞”
語言文字是流淌在一個民族血液裏的文化基因,《中國成語大會》在傳統文化與當下需求的結合上作出創新性的舉措:選手涵蓋不同行業與年齡段,以視聽手段將猜詞與填字遊戲巧妙結合,賽制與收效頗獲好評。酈波首先肯定了參賽選手與嘉賓的素質,認為他們的表現可圈可點。
“比賽的錄製過程也充滿艱難。”酈波透露,就他自己來講,曾在錄節目的過程中發高燒,只能吃退燒藥堅持,“我的學生問我為什麼不停擠眼睛,原因就是如此。上下場都需要吃藥,眼睛幹澀的厲害。”
儘管如此,在酈波看來,這樣如履薄冰的節目製作收效甚好。“原創節目是真正的去傳播正能量、助力中國夢,用我們的文化積累去打造民族文化的品牌,面對困難重在堅守,時間久了,價值自然會展現。就節目的收效來説,要使人們對成語的認知與了解不能僅放在意義解釋上,而是要回到價值正統。”
酈波認為,如要做到常講的文化價值“一脈相承”,那就應該做到雅俗共賞。他説:“一個人的氣質從語言來,生活中常講溫文爾雅即是如此。最早的釋義字典即叫做《爾雅》,諸葛亮也稱查納雅言,所謂一脈相承的價值觀,就是在這種‘雅言’中傳承。”
中華文明實質為祖先崇拜 核心價值需長期積澱
《中國成語大會》的熱播進一步帶動了國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酈波以“薪火相傳”概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他介紹,這個典故出自《莊子》,所講的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特質。
酈波解釋,中華文明並非鬼神崇拜,實質上是祖先崇拜,這也構建了本民族獨特的文明接續方式,保證5000年華夏文明延續至今,“所謂核心價值不是橫空出世,需要經過長期積累,好比‘吹到狂沙始見金’。”
只是,這樣獨特的傳承方式也為文化發展帶來了兩個可能的方向,如“抱殘守缺”與“數典忘祖”。酈波介紹,這兩個成語典故均是指責知識分子這樣最應該有價值擔當的人,“比如數典忘祖,某國特使出訪周王室,周景公問其為何不進貢,該特使表示,您不賞賜東西我們如何上貢?周景公當即拿出典籍指出何時何日賞賜何物,並批評道,別人忘了也就罷了,你尤其應該知道,因為你是司典之後。”
酈波説,千百年來中國奮發圖強銳意改革,這兩種不太好的可能均不可能出現,但也偶有“矯枉過正”現象,都值得注意,“自新文化運動以來,由於歷史上的一些特殊時期,甚至曾經有學者提議要廢棄漢字,將母語文化簡單淪為工具化,這實際是在此過程中把母語文化價值和民族思想文化價值貶低了。”
“要讓沉澱在傳統中的精神價值活起來,為現代核心價值觀提供真正的生命力。”酈波最後這樣解釋自己的觀點。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