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開元通寶”非年號錢 “開元”僅是吉祥話

 

小時候踢過毽子的朋友許多都記得,從老人那裏找來做毽子的銅錢雖五花八門,但最常見的莫過於三種:五銖錢、咸豐重寶和開元通寶。

 

五銖錢從西漢初年開始鑄造,直到隋朝初年仍然是法定貨幣,雖然年份久遠,市面上卻多到俗爛地步;咸豐重寶數量多、品相平凡、距今年份並不算遠,自然成了銅錢收藏界的大路貨、熟面孔。唯獨這開元通寶,大多數品相上佳,文字優美,鑄造講究,距今年份又不遠不近,如何也躋身“毽子檔”,做起地道的“草根錢”來?

 

一般人都知道開元通寶是唐朝錢,但很多不熟悉錢幣行市者,會望文生義,以為開元通寶和咸豐重寶一樣,屬於年號錢,“開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始於西元713年,終於西元741年,前後共29年,如果“開元通寶”真的是年號錢,那麼其流通歷史就算再怎麼久遠,鑄造發行的歷史充其量也就29年,再多也多不到哪去。

 

問題在於,儘管年號錢早在十六國時成漢李壽漢興元年(西元338年)就已出現,此後直至隋朝也多有成例,但“開元通寶”偏偏不是年號錢:這種銅錢上的四個錢文,似篆似隸,流暢優美,是“顏柳歐趙”書法四大家中歐陽詢的手筆,歐陽詢是隋唐之交的歷史人物,顯然不會給近一個世紀後的“晚輩”李隆基的制錢“題詞”。

 

其實,所謂“開元”,典出《漢書》作者班固的《東都賦》“夫大漢之開元也,奪布衣以登皇位”,意思是開闢新紀元,建立新朝代,這種銅錢首次鑄造,是在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西元621年),李淵正是唐朝第一位皇帝,是唐代的“開元”君主,鑄造這樣一種銘文制錢,恰符合其開國皇帝的身份。開元通寶和李隆基年號雷同,純屬巧合,李隆基生於西元685年,比開元通寶“年輕”64歲之多。

 

從西元7世紀初至10世紀初,開元通寶鑄造了近300年,不僅中央鑄,後期地方藩鎮也鑄造,因為“開元”只是一句吉祥話,而不是帝王年號,所以只要唐朝不改朝換代,後世帝王就可以照鑄不誤,這才讓本該是“精品錢”的開元通寶,因為發行量太大,而淪為草根一族。

 

有趣的是,開元通寶到底怎麼讀,從它誕生的第一天起就是個爭議性話題,宋代的記載顯示,即便在武德年間,民間就有很多人認為,這種錢的名字叫“開通元寶”,而“元寶”也居然和“通寶”一樣,成為後世年號錢常用的專有名詞,大有將錯就錯的意思。之所以鬧出這麼大誤會,是因為此前的銅錢銘文大多只有兩個字,如果豎排就是從上往下讀,倘是橫排則是從右往左讀,“開元通寶”卻有呈菱形排列的四個字,這就讓用錢的人傻了眼:究竟這四個字誰先誰後?

 

歐陽詢的四個字,閱讀次序本該是上、下、右、左,叫做“直讀法”,可大多數人卻按照自己的習慣,上、右、下、左順時針方向去念,如此,“開元通寶”也自然被念作“開通元寶”。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這種被稱作“旋讀法”的錢文排列方式,後世竟和“直讀法”並行不悖,好在後世多用年號錢,且改元後重鑄,就會相應修改錢文上的年號,一般人再怎麼都不會對天天用得著的年號陌生,讀錯次序的事,也就不那麼容易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