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危不懼”由來:孔子被困匡城5天 風雅彈琴

《匡人解圍》圖(網絡圖)

 

引子夏商之後,長垣的歷史才真正進入有史可考的準確年代,當然,那時候的長垣還不叫長垣。

 

西周時期,長垣這個地方屬於衛國,衛國在長垣境內設立了兩個邑城,一個是蒲邑,大致位置在今天的長垣縣城一帶;另一個是匡城,大致位置在今天長垣縣城西南10公里的張寨鄉孔莊村一帶。

 

春秋時期,蒲邑和匡城既不是豪華的都市,也不是軍事戰略要衝,名氣不大,寫入史書的大事也不多。不過,長垣倒和一位大人物有著不解之緣,那就是孔老夫子。

 

西元前496年,孔子帶著弟子從衛國鎩羽而歸,決定到陳國碰碰運氣。路過匡城時,為孔子趕車的顏刻顯擺了一下,指著匡城説:“當年我來過這地方,從城墻那個缺口進來的。”匡城百姓聽見了這句話,看了看孔子的身材容貌,大喊一聲:“陽虎來了,別讓他跑了。”頓時跑來一群人,把孔子一行人圍困起來。

 

陽虎是魯國人,曾經殘暴地對待過匡人,匡人對其恨之入骨,把孔子誤認為是陽虎。

 

由於無法脫身,弟子們非常著急,孔子滿不在乎地當場撫了一段琴,並説了一段氣吞山河的名言:“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路問他怎麼有如此雅興,孔子説,“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這就是成語“臨危不懼”的由來。

 

據《史記》的記載,匡人圍孔達五日之久,可見老夫子的狼狽。

 

蒲邑講學留下先賢足跡

 

匡城給孔老夫子留下的無疑是個壞印象,不過蒲邑倒是讓孔子感覺蠻不錯。

 

出長垣縣城往北走不過5公里,就是滿村鄉學堂崗村,村東頭有一座聖廟,相傳孔子曾在此講學。

 

據當地縣誌記載,一次孔子率子路、冉有等4個弟子路過蒲邑,突遇暴雨,不得已一行人只好到一戶農家避雨。誰知道這場雨連下了好幾天,孔子和弟子們只好暫住下來。在隨後的7天裏,孔子和4位弟子言談個人的志向,了解他們治國的才能,並在此講學布道。

 

後人為了紀念孔子,在此處建廟。據史料記載,學堂崗聖廟最早始於漢代,唐宋時期規模日益擴大,經明清多次修葺,成為古蒲八景之一。

 

聖廟坐北面南,四個庭院貫穿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左右佈局作對稱式排列。頭道門為三間三級臺階的山門,門上有一塊橫匾“傳心要地”。第二道庭院是聖廟的主體結構。中間的大殿叫聖殿,也叫大成殿,為面闊五間的宮殿式建築。步入殿內,正面有孔子塑像,孔老夫子盤膝撫琴,安坐其中,子路、冉有等四大弟子分列身後。前面香案上有一木牌,上書“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之位”。

 

大成殿旁有兩個門,曰“春風”、“化雨”。從此進入第三道庭院,映入眼簾的就是木結構的杏壇碑亭。亭內有明代嘉靖年間長垣縣令張道所書的“杏壇”碑。碑後有一長方形的高臺基,青磚壘砌,中間有一正方形的亭子,稱為“杏壇亭”,亭高6米、寬6.4米,亭頂為飛檐式,無鬥拱,枋上有彩繪。該亭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

 

為什麼叫杏壇呢?據《長垣縣誌》原主編蕭岐峻老人介紹,他們專門請教了山東曲阜孔廟管理處的同志,因為孔子在曲阜一帶講學時,曾親手種植過兩株杏樹,後人為了紀念孔子,凡是孔子講學的地方,大都稱之為杏壇。

 

每年農曆三月十一,當地百姓都會聚集於此,舉行盛大的祭孔儀式,以紀念這位偉大聖人在此駐足講學。

 

孔老夫子週游列國,雖然他的觀點沒有得到諸侯們的認可,但他將知識撒播到了各地,正如長垣縣的學堂崗聖廟,漢代之後成為當地教書育人的地方,長垣讀書風氣盛濃,有明一代,長垣境內出了三位尚書、四位侍郎,可謂很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