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的名字

昨日,武漢大學教授易竹賢先生學術研討會在漢召開。易先生八十初度,是魯迅和胡適的研究專家。他所撰寫的《評“五四”文學革命中的胡適》,堪稱新時期以來正面評價胡適的第一篇重要文章。本期選取易先生對胡適姓名的“小考”一文,區區數百字,卻有很大信息量,也可見一位學者的嚴謹態度。

 

在胡適研究方面,海峽兩岸的學者多有將胡先生的原名和行名都弄錯的。為此,我曾倣適之先生例,做過一點小考證,查胡適原名“嗣郙”,乃其父胡傳所取。胡傳熟讀經史,中過秀才,取名字也都引經據典,有來歷的。長子名嗣稼,大約出自《詩·豳風·七月》裏的“十月納禾稼”;次子名嗣櫃,三子名嗣纓,四子(即胡適)名嗣郙,都是從《詩·大雅·生民》篇裏來的,那詩裏有兩句:“維纒維纓,維郙維芑”。兄弟四人的名字皆從“禾”,都是莊稼穀物的名稱。

 

胡適原名嗣郙,故又有“郙”、“郙兒”的別稱,小時在家鄉的綽號“郙先生”,曾自析別稱“麻禾生”等,都從“禾”,應該是不會錯的。然而,1984年,台北出版胡頌平先生編《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篇初稿》(聯經出版事業公司),“譜前”開卷便將“嗣郙”誤作“嗣糜”;第一卷十余處“郙”字均錯作“糜”,未必是手民之誤。1986年,北京《光明日報》連載白吉庵先生所撰《胡適傳》,也是開卷便將“郙”字誤作“糜”了。為何弄錯呢?據我推斷,大約是沿襲原上海亞東圖書館版《四十自述》的錯誤。那書裏11處“郙”字,均因形近,手民誤排作“糜”;胡適忙於各種學術活動和應酬,校對由別人代勞,未能校出,直至第五版以後方得改正。

 

又,台灣學人譚慧生為《民國偉人傳記》所撰《胡適》,大陸學人白吉庵著《胡適傳》,均稱“胡適原名洪骍”;台灣版《民國百人傳》中吳相湘的《胡適“但開風氣不為師”》一文,則籠統稱“胡適原名洪骍、嗣郙”,這些説法都是對“洪骍”一名的錯誤了解,缺乏宗族學及譜諜學等社會學知識所致。洪骍是胡適的行名。舊中國家族勢力非常強大,族中嚴格輩分排行,以保持祖宗及長輩的尊嚴。在族譜中都定有四言、五言或七言詩,兼作祭祖與排行用。我在訪問胡適家鄉績溪時,專門查看了《上川明經胡氏宗譜》,“凡例”中便載有胡氏族中排行名的五言詩,前面兩句是“天德錫禎祥,洪恩毓善良”。胡適的祖父行名“禎琦”,父親行名“祥蛟”。胡適屬“洪”字輩,他們兄弟四人的行名依次是“洪駿、洪騅、洪輛、洪骍”。

 

上述這些材料、常識方面的錯誤,看來是細微末節,卻往往可以從中看出一個學者治學的態度與品格,也關係到學術的健康發展,不可不予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