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讓老人成為電影消費的邊緣群體

韓寒和郭敬明兩位“青春盟主”導演的電影《後會無期》和《小時代3》正在熱映,吸引眾多青年粉絲走進影院。在大家熱火朝天觀影的時候,有多少人想過,我們的父母有多久沒看電影了?記者調查發現,票價高、無人陪、對影片內容不適應,已成為老人不願走進電影院的三個主要原因。(見7月27日《北京晨報》)

 

和農民工一樣,老人不是沒有電影消費的需要,而是由於這種需要在現實中受到漠視和壓抑,導致他們成為電影消費的邊緣群體。如果説看電影已經成為許多青年的生活方式,為什麼老人沒有形成這樣的生活方式?説到底,消費不僅是一种經濟活動,還是一種社會活動,是對生活方式的選擇和再生産活動。

 

從影響消費需要的角度來看,老人不願走進電影院是因為他們受到市場化、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電影商業化既導致了消費需要的大眾化,又導致消費需要的異質化——儘管不少團購網站經常推出低價電影票,而且電影院也經常有促銷活動,但許多老人對網上團購一竅不通,也沒有精力關注影院信息;電影票價太高,讓不少老人望而卻步。

 

伴隨著家庭結構的小型化、空巢化,越來越多的老人和子女處於一種分散居住的狀態。對於許多子女來説,“常回家看看”尚且面臨著諸多客觀的阻礙和人為的“藩籬”,更不用説陪父母看電影了。缺少子女的親子互動和情感慰藉,老人們哪怕舍得電影票錢,也不願意一個人孤單地看電影。

 

即使老人走進了電影院,也難免和當下電影在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上産生分歧和斷裂。伴隨著技術進步和娛樂解構主義的興起,電影中層出不窮的高科技、無厘頭和流行語,和老人們的精神世界存在著距離感和隔閡感,讓老人們在情感上和心理上覺得難以接受。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上的代際差異,讓老人們無奈地選擇了回避和退出。

 

讓老人的精神生活更加豐盈,避免老人成為電影消費的邊緣群體,固然需要老人進行價值觀念的更新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也需要電影從業者塑造“老人視角”,將老人的消費需要融入到電影的創作之中。畢竟,生活方式的選擇除了和經濟基礎、社會地位相關,也和社會所供給的物質産品和經濟産品的類型及品質有關。

 

要讓電影消費成為老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就必須在全社會的層面提高對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尊重和認同。不論是電影從業者,還是子女,抑或其他社會成員,只有將老年人的消費需要放置到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併為之創造條件,既讓老人看得起電影、有人陪著看電影,也有適合老人看的電影,才會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走進影院。楊朝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