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楠:對抗性思維只會讓台灣錯失機遇

8月12日,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台灣大學發表題為“台灣的未來”的演講,就高雄氣爆事件、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及兩岸經貿關係發表了一系列看法。華廣網14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經濟室助理研究員謝楠的文章指出,究其全文不難發現,蔡英文對兩岸關係特別是經貿關係,表面上提出了一些新説法,實質上其以對抗性思維看待兩岸關係的立場未見絲毫鬆動。

 

全文內容如下:


8月12日,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台灣大學發表題為“台灣的未來”的演講,就高雄氣爆事件、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及兩岸經貿關係發表了一系列看法,提出以石化業轉型推動高雄重建、召開“公民經濟會議”探索台灣經濟發展新模式。在兩岸經貿關係方面,蔡英文一方面強調維繫台灣的自主性是核心問題、主張平衡多元的經貿戰略,另一方面又稱願意面對兩岸長期存在的分歧,努力與大陸建立全新的互動溝通模式。究其全文不難發現,蔡英文對兩岸關係特別是經貿關係,表面上提出了一些新説法,實質上其以對抗性思維看待兩岸關係的立場未見絲毫鬆動。


為高雄陳菊市政團隊卸責開脫


高雄氣爆事故發生至今已近兩周,從島內媒體公佈的相關證據來看,災難的“元兇”是深埋高雄地下的石化管道監管維修失控,對此陳菊市政團隊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另一方面,陳菊市政團隊既沒有利用好災難發生後的3小時黃金救援時間,也沒有對災民善後問題進行妥善處理。面對洶洶民意,一貫以強硬形象示人的陳菊不得不公開道歉,其4名下屬包括1位副市長已宣佈辭職。


但民進黨卻堅持“卸責為主”的危機處理原則。面對高雄氣爆所造成的重大傷亡,先打悲情牌,反復強調“陳菊已30小時沒有合眼”,接著指責石化管線應由“行政院經濟部”負責管理、高雄扛不起,直接向“行政院”要求鉅額財政支持,最後反復強調事件應由二十多年前時任高雄市長的吳敦義負責,完全無視民進黨在高雄已執政16年的事實。在演講中,蔡英文繼續稱讚陳菊市政團隊已“盡最大努力”,絕口不提民進黨應負有的責任。同時面對馬英九當局“中央機構”提供的諸多幫助,只輕描淡寫地提一句“有了一些響應”,完全不見最大在野黨黨首的格局。


繼續以對抗性思維面對兩岸經貿關係


面對兩岸經貿關係,蔡英文在演講中明確提出“不需要排除或排斥兩岸經貿互動和連結,但要堅持台灣必須同步融入區域經濟的整合”,強調應全方位洽簽FTA,更積極投入東南亞、印度在內的新興市場,主張“平衡且多元的經貿戰略”,以此維繫台灣所謂的“自主性”。並在此前提下,“願意面對兩岸長期存在的歧見,積極尋求兩岸爭議的化解之道,努力和對岸建立全新的互動及溝通的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蔡英文在這裡面對大陸罕見的使用了“對岸”而不是“中國”一詞,似乎釋放了一絲善意,同時提出建立互動溝通的“新模式”。這都可以説是蔡英文對兩岸經貿關係展現“變化”的一面。


但遺憾的是,少量“變化”一面的背後是蔡英文堅持以對抗性思維看待兩岸經濟合作“不變”的一面。蔡英文強調“中國因素”是台灣未來發展必須面對的挑戰,大陸經濟快速發展所産生的磁吸效應將使越來越多的台灣投資及就業機會流向大陸,大陸經濟的轉型將與台灣形成強烈的競爭關係,為此台灣必須構建全新的發展戰略、強化核心的競爭力。在此,蔡英文延續了過往“立足台灣,面向世界”的對外經貿戰略;同時對兩岸經濟的競爭性進行過度扭曲與誇大,凸顯出蔡英文及民進黨對大陸的戒備與不信任,反映其根深蒂固的“台獨”意識形態。


堅持“反馬”立場,島內朝野之爭恐難解


正是在這種“台獨”意識形態的支配下,蔡英文在演講中對馬英九當局的兩岸政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指責其“兩岸政策只是一味重視開放,不僅缺乏風險的考慮,也沒有積極改善台灣的投資環境”、“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草率的簽署及兩岸貨品貿易協議的加速談判,事前既缺乏對産業與就業等衝擊的完整評估,也沒有和社會及産業界充分討論與溝通”、“馬當局只專注兩岸”、“假‘全球化’之名義推動‘中國化’”。完全無視馬英九當局為爭取服貿協議通過所作出的各種努力,也對馬英九當局7月底“經貿國是會議”形成的具有妥協意味的結論視而不見,強調將召開“公民經濟會議”,找出一個“最適合台灣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馬英九當局為使兩岸服貿協議能在“立法院”順利過關,已一退再退:先是同意服貿協議由原本只需要在“立法院”“備查”改為“逐條實質審查”,接著同意召開十六場公聽會再“實質審查”;面對“反服貿運動”的巨大壓力,又選擇同意先制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再審服貿協議;最近在“經貿國是會議”結論中選擇向民進黨政策主張靠攏,提出發佈“兩岸風險紅皮書”、構建更為嚴格的兩岸經貿管控機制。但馬英九當局的步步退讓並沒有換來民進黨的半點讓步,反而使其見獵心喜,繼續“軟土深掘”,充分利用馬英九與“立法院長”王金平之間的矛盾,在“立法院”進行“焦土抗爭”,不僅將“服貿協議”、“貨貿協議”及“自由經濟示範區”扭曲為所謂的“一中三部曲”,宣示堅決抵制,甚至對“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也杯葛到底。即便馬英九當局先後召開兩次“立法院”臨時會議、一次“經貿國是會議”,並利用各種途徑公開喊話,但民進黨立場未見絲毫鬆動。


面對中韓FTA進程加速、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停滯的惡劣形勢,島內工商界及廣大民眾已表示出強烈的焦慮與不安。據島內權威機構估計,2013年台灣對大陸出口總值為1563億美元,直接受到中韓FTA衝擊的金額有386億美元,而可能被韓産品取代的有31.6億到84.2億美元。其中面板産業受到的衝擊最大,2013年台灣對大陸面板出口總值達到154.4億美元,同時須繳5%的進口稅,如果韓國面板銷往大陸免稅,台灣面板出口將減少14.5億到30.1億美元,此外石化行業、鋼鐵行業、紡織等行業也將受到嚴重影響。


島內工業總會7月底發佈白皮書,直接指出島內民眾已經對藍綠惡鬥厭惡得無以復加,希望能儘快通過服貿協議和貨貿協議。但民進黨不為所動,不僅強力阻止訂立“兩岸監督條例”,甚至還利用近期高雄氣爆事件阻止“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審查,其目的就是阻止一切可能在今明兩年有助於提升台灣經濟發展進而拉抬馬英九當局民意支持度的重大政策法令出臺。今年上半年台灣經濟形勢有所好轉,經濟增長率超過3%,全年經濟增長率有望超過全球平均值。如果兩岸ECFA後續協議能順利實施生效、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能上路實行,島內經濟復興將獲得更強動力。但意在2016重新上臺的民進黨寧願“擺爛”也不願意看到馬英九當局在經濟上得分,這種赤裸裸地將一黨私利置於島內民眾利益之上的行為著實令人不齒。


事實上,兩岸經濟合作為台灣帶來了巨大的收益。2013年台灣出口大陸(含香港)為1204.7億美元,進口僅為442.5億美元,台灣從大陸獲得762.2億美元的鉅額順差。另一方面,迄今為止大陸在台灣投資超過10億美元,為台灣創造超過1萬個就業機會,對台灣經濟做出相應貢獻。現階段兩岸經濟所存在的競爭性問題,很大程度上正是兩岸政策協調不到位、市場整合不力的結果。如果ECFA後續協議能夠順利生效,兩岸經濟順利整合將給台灣帶來更大收益。遺憾的是,島內朝野惡鬥難見緩和,這極有可能致使台灣喪失重大發展機遇,未來將陷入“發展困境”難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