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犯如何被改造?一日三餐頓頓細糧 (組圖)

展覽展出的戰犯制瓦勞動場景。彭冰 攝

 

斑駁的光影無聲揭示出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穿越其間,中國人民以德報怨的博大胸襟、日本戰犯脫胎換骨的心靈巨變,讓人在驚嘆“撫順奇跡”的同時,不禁涌起對於戰爭、人性與和平的無限思考。

 

為紀念“九·一八事變”80週年,今年4月,遼寧撫順戰犯管理所和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院共同推出《改造日本戰犯紀實》展,一批戰犯改造照片在長春得以面世。170多張珍貴照片與100多件文物,用斑駁的光影無聲揭示出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穿越其間,中國人民以德報怨的博大胸襟、日本戰犯脫胎換骨的心靈巨變,讓人在驚嘆“撫順奇跡”的同時,不禁涌起對於戰爭、人性與和平的無限思考。

 

1950年7月,969名關押在蘇聯遠東地區的日本戰犯被引渡到中國,送往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等待中國政府的審判。

 

這批戰犯當中,不乏當年日軍要員,據全面偵訊調查,侵華期間,他們及屬下共殺害中國平民和被俘人員85.7萬餘人,燒燬和破壞房屋7.8萬處又4.4萬餘間,掠奪糧食3700多萬噸、煤炭2.22億噸、鋼鐵等金屬3000多萬噸。

 

“保障人格不受侮辱,保障生活條件,保障身體健康”,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撫順管理所對戰犯嚴格實行“三個保障”政策,充分彰顯了人道主義精神。

 

雖然罪行深重,但在撫順戰犯管理所,他們享受到的各項待遇卻令人驚訝——每人每天最低菜金標準0.42元,高出當時普通中國百姓好幾倍;會吸煙者,每人每月提供黃煙半斤或紙煙一條;每週洗一次熱水澡、每月理一次發、定期授受體檢,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每年春秋季各召開一次運動會,每逢節日還要搞會餐。

 

當時中國內戰剛剛結束,糧食供應短缺,管教人員每天只有兩餐,主食多為“窩窩頭”,戰犯們卻是一日三餐、頓頓細糧。一次在地裏勞動時,戰犯們以為管教的午餐一定不錯,過去一看,發現竟是玉米麵做的“菜糰子”,頓時感慨萬千。

 

部分戰犯在戰爭中受傷致殘,管理所為他們全部安裝了假肢。一次,醫務室內科專家溫久達,照例背著殘疾戰犯去檢查身體,正氣喘吁吁爬樓梯時,突覺脖子一濕,原來是背上戰犯掉落的眼淚。“你是不是疼了?”溫久達輕聲問。戰犯嚎啕大哭起來:“不是,我是覺得太對不起中國人民!”

 

日本帝國主義在我國東北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武部六藏,人稱偽滿洲國第一號“太上皇”。 1952年的一天,武部六藏在管理所突發腦血栓,經醫護人員晝夜搶救脫險,從此臥床不起,護士焦桂珍每天給他喂水喂藥,端屎端尿,由於精心護理,直至假釋回國,他4年間沒有得過一次褥瘡。來自內心良知的拷問,常常使病床上的武部六藏“像個孩子一樣放聲大哭”。

 

中國政府與中國人民的海量胸襟,令堅冰融化、頑石點頭,在偽滿撫順典獄做過10年典獄長的大村忍説:“現在,我們的人格受到了尊重,誰知我們竟是當年的殺人魔鬼!憑著人起碼的良心,我們要走正路,不再犯罪,重新做人。”

 

順應戰犯們的要求,撫順管理所批准成立了“戰犯學習委員會”,關於“中國革命經驗”的教育,就是戰犯們自己要求進行的。1955年6月,戰犯們在平整場地時挖出一個被子彈打穿的少女頭骨,他們就把這當作教材,進行自我教育,懺悔鎮壓中國人民革命的罪行。

 

戰犯在長春731細菌部隊100煉人爐殘跡前謝罪。

 

1956年6月~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對曾擔任高級職務的日本戰犯進行公開審判,法庭上出現了罕見一幕:所有受審戰犯,無一人否認罪行,無一人要求赦免,相反卻痛哭流涕地鞠躬或下跪,請求中國人民嚴懲,被國際史學界驚呼為“撫順奇跡”。

 

按照當時國際上懲治戰犯的量刑標準,至少有上百名日本戰犯應受到極刑,然而,中國政府寬宏大量,最終只對45人予以判刑。1956年6月至1964年3月,在撫順戰犯管理所關押的近千名日本戰犯,除1人病故外,全部被分期、分批釋放回國。

 

登上歸國船隻,一位日本記者問被釋戰犯:“現在你們已離開了中國,還那麼怕他們嗎?”可是,這個企望能採訪到“內心真實”的日本記者卻得到了這樣的回答:“中國人民對待我們的恩德、給予我們的人道主義待遇,是我們永遠無法忘記的”;“我是有罪的,我感激中國政府的寬大處理,更感激中國共産黨人使我懂得了真正的人生”……

 

“許多日本戰犯回國後,都不停用自身經歷勸誡民眾反省戰爭”,撫順戰犯管理所舊址陳列館館長張繼承告訴記者,1957年9月24日,獲釋戰犯在日創建了“中國歸還者聯絡會”,通過不間斷開展各種活動,成為日本國內和平反戰、促進日中友好的一支重要而活躍的力量。

 

在本次《改造日本戰犯紀實》展上,部分日本戰犯送給中國政府的謝罪牌匾、感謝錦旗格外令人震憾,可以説,每一件展品的背後,都有著一段不同尋常的故事。比如,玻璃展箱中的一撮頭髮——這屬於日本戰犯陰地茂一,獲釋歸國後,他曾8次組團赴華訪問,2000年,他在臨終前囑託家人將自己的一束頭髮送到撫順戰犯管理所,希望將其葬在“第二故鄉”。

 

旁邊另一展箱內,陳列著一盒看似普通的牽牛花籽,但其中故事同樣令人動容——戰犯副島進獲釋之際,管教員吳浩然送給他一把牽牛花籽,希望他再來中國時捧著鮮花,而不是拿著武器。回到日本後,副島進牢記囑託,在自家院裏種下牽牛花籽,並將再度結出的花籽分贈給鄰居。2007年副島進去世後,他夫人把新培育出的牽牛花籽回贈給撫順戰犯管理所,寓意“和平之花”永遠盛開在中日人民的心間。

 

“這些日本人,現在是戰犯,20年後他們會成為朋友”,周恩來1950年説過的這句話,7年後就得到驗證,但由於那段歷史一度被塵封,很多國人恐怕只有在看過本次展覽後,才能真正心悅誠服地讀懂。張繼承告訴記者,2002年,因會員年事已高,“中歸聯”宣告解散,但由這些戰犯的後人及一些日本進步青年組成的“撫順奇跡繼承會”同時成立,如今仍繼續傳承和發揚著“中歸聯”精神。

 

世事滄桑、人生短暫,據了解,曾在撫順接受改造的日本戰犯,目前在世者已不足20人。1950年~1955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的3位攝影師,用80卷膠片忠實記錄了撫順戰犯管理所內發生的一切。(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撫順戰犯管理所提供)

 

戰犯創作的反映自身在中國改造期間生活的繪畫作品。

 

戰犯學包餃子。

 

戰犯每週洗一次熱水澡。

 

給戰犯注射疫苗。

 

戰犯在做廣播體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