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出訪南亞三國前瞻:海洋色彩的全方位外交

人民網北京9月11日電(潘婧瑤)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在訪問塔吉克斯坦後,對馬爾代夫、斯裡蘭卡和印度三國進行國事訪問。外交部部長助理劉建超在9日舉行的媒體吹風會上稱,習近平主席這次訪問將有力促進中國同上述三國雙邊關係發展,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搭建中國同南亞未來合作總體框架。

 

重視南亞整體地位,深入與南盟合作

 

此次習近平主席出訪南亞的第一站是馬爾代夫,這也是馬爾代夫首次迎來中國國家元首。馬爾代夫的陸地面積僅298平方公里,總人口30多萬,是南亞領土面積最小的國家。北京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姜景奎指出,此次選擇出訪馬爾代夫,是表明中國對南亞各國同等重視、一視同仁的態度,也是落實中國對周邊國家全方位外交理念的做法。

 

習近平主席此次訪問斯裡蘭卡,也將是繼1986年李先念同志後中國國家元首時隔28年再次出訪斯裡蘭卡。劉建超在外交部吹風會上強調,2013年,中斯關係提升為真誠互助、世代友好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兩國關係正處於歷史最好時期,面臨廣闊發展前景。姜景奎教授認為,在南亞地區中,斯裡蘭卡與中國的傳統友誼較為深厚,是中國與南亞整體地區關係的斡旋者,也是促成中國與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深入合作的好夥伴。

 

印度是習近平主席此次出訪的最後一站。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9日在同印度總理特使多瓦爾舉行會談時説,習主席此訪是當前中印關係中的頭等大事,具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大意義。部分外媒此前稱,習主席訪印是為應對此前印度總理莫迪訪問日本一事,中國南亞學會會長孫士海則認為並非如此,此次訪問是把印度作為南亞地區的重要一部分來對待,表明中國認可目前南亞地區的整體影響力,希望能加強同南亞地區的交往與合作。

 

務實加強經貿合作,海上絲路待突破

 

近年來,中國在南亞地區的經濟影響力顯著增強。中國是馬爾代夫最大的旅遊客源國,斯裡蘭卡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國,還是印度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南亞學會會長孫士海認為,圍繞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加強海上互信、深入經貿合作將是此次出訪的核心議題。

 

此次出訪的南亞三國都位於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範圍內,也將是中國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藍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科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南亞編輯部主任葉海林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指出,此次出訪將是一次有豐富的海洋色彩的訪問。對這次訪問的主要關切,則是看是否能夠有一些真正“落到實處”的舉措,包括是否能夠落實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具體協議等。

 

姜景奎教授則進一步指出,南亞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可以成為中國通過印度洋前往非洲的“加油站”,海上資源、能源的合作與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等都可能達成新的合作。從直觀上看,與南亞三國在旅遊方面的合作就足以令人期待。南亞地區作為中國目前旅遊人口輸出的重要地區,習主席的此次出訪將可能促成新一波的“旅遊熱”。 “以馬爾代夫為例,如果在安全和稅費方面達成優惠協議,既是為中國人民提升幸福感,也是為馬爾代夫人民增加收入。”姜景奎説。

 

“和平共處”60週年,雙邊對話促發展

 

今年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週年。1954年4月29日,中印兩國發表談判公報,並簽署了《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兩國政府一致同意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列入公報和協定中,把它作為指導兩國關係的準則。今年6月28日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週年紀念大會,習近平在會上發表了題為《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的主旨講話。習近平強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傳承了亞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傳統,生動反映了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並賦予可見、可行、可依循的內涵,體現了各國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的國際法治精神。

 

葉海林認為,習近平主席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週年之際訪問印度,也是表明對中印關係走向新階段的展望。中印邊界問題不可回避,因此雙邊高層的對話和溝通更為必要。同時,“這次出訪要做很多更緊迫也更有意義的事情”,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等是中印雙方更為關注的問題。

 

姜景奎教授則指出,此前部分外媒渲染中國將借斯裡蘭卡等國貿易港口實行“珍珠鏈”戰略,也被此次對南亞三國的共同出訪證明了是毫無依據的。中印之間必定要面對不穩定的因素,但通過積極的溝通,這些不穩定並不會變成“導火線”、“炸藥包”。同為發展中的人口大國,雙方在能源、糧食、環境、氣候等問題上的合作,將給亞洲乃至世界的穩定和發展帶來好處。與印度乃至整個南亞地區謀求共同的安全穩定,也是中國周邊外交的真誠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