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邵逸夫獎”得主:看好中國科研前景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4-09-26 10:26:05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2014年“邵逸夫獎”剛剛在香港舉行了第十一屆頒獎典禮。
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邵逸夫獎”,是按邵逸夫的意願于2002年創立的國際性獎項,設有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和數學科學獎3項;每年頒獎1次,每項獎金100萬美元。今年的天文學獎得主為美國學者丹尼爾·愛森斯坦、英國學者肖恩·科爾和約翰·皮考克;日本學者森和俊和美國學者彼德·瓦爾特共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數學科學獎則由美國學者喬治·盧斯蒂格獲得。
驚喜“東方諾貝爾”:冀促基礎研究
在官方發佈會之前,“邵逸夫獎”主辦單位通過郵件通報得獎消息。“我們的第一反應是詐騙郵件。”彼德笑言,“不敢相信。”得獎者中最意外的是森和俊,“因為我周圍沒有獲過此獎的人。”他説,直到看到銀行發來的支票傳真:“我數了數,1個,兩個……一共6個零!驚呆了!”
6位獲獎者來港出席頒獎典禮時與記者座談,回憶起得獎的情形,科學家們互望著笑了起來。相比獲獎與所得獎金,對於6位科學家來説最大的鼓勵卻是“幫助、肯定了基礎科學研究”。
“大眾很難注意到、亦很難理解基礎科學研究的成果,而獎項帶來支持、由此引起的關注都有重要的意義。”彼德與約翰表示。
社會重視金融業發展、政府投入相對較少、資金向應用型科學産業傾斜,這是基礎研究在全球都面對的困境。森和俊説:“社會需要提升對基礎科學、新領域研究的認知。”肖恩與丹尼爾表示,選擇金融的年輕人遠遠多於基礎科學,希望能有更多鼓勵政策讓年輕人考慮進入基礎研究學科。彼德建議,給年輕人足夠多的研究、表達創意的自由,提供足夠的、及時的資金,更注重研究過程,或將帶來積極效果。
在肖恩看來,“邵逸夫獎”尚未能與諾貝爾獎相提並論,但其影響力正在擴大,非常值得尊重。而豐厚的獎金無疑對下一階段的研究帶來幫助。“我們還未決定如何使用,但首先或許聚在一起慶祝一番。”彼德笑言。
亞洲研究在起步:看好中國科研
“邵逸夫獎”設立至今,共有2名中國學者和2名日本學者獲獎。相對於歐美得獎者,數量不算“豐碩”。“邵逸夫獎”評審團主席楊振寧表示,邵逸夫獎是以科學成就作為唯一的標準,獲獎得主的成就彰顯了21世紀前沿科學的高速發展。
“亞洲自然科學發展時期較短,與歐洲幾百年的科學相比尚有空間,但今年再次有亞洲人獲獎,顯示亞洲自然科學發展非常快。”他説。
丹尼爾指出,最近10年中國與國外實驗室的合作顯著上升,而國家財力也在增強,顯示了科研發展的潛力。
彼德亦認為,中國的科研未來非常光明。“我看到數以萬計的中國科學家前往美國學習、訓練,然後回到中國,包括我的同事和我的學生。”彼德説,“中國的科研未來不可小覷,定會繼續發展,並且走到前端。”
彼德説,中國青年人的富有天分、渴望學習,將會是中國科研的原動力。(中新社香港9月25日電 (記者 盧哲)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