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學生是怎麼上學的?

昨天,中小學開學了。各位童鞋是不是依依不捨地和暑假先生説出了分手。各位上班族是不是開始懷念起上學的時光?

 

“開學第一堂課越來越文藝”、“開學的花費越來越高…”今天,你是不是在各大媒體看夠了各種“開學報道”?

 

當然,豪小編今天不是來湊這個熱鬧的。開學總是有歡喜也有憂愁。不過,要知道中國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學校,這開學的快樂和苦惱早已沉澱了4000年。

 

你説苦,你知道古代學生有多苦嗎?你説學得文藝,你知道古人學得有多文藝嗎?你捨不得假期,你知道古人的假期有多少天嗎?今天,豪小編就帶你來盤點一下這古人上學的那些事兒。

 

Q1:古代的學生啥時候開學?

 

A1:古代是農業社會,一切圍繞著農業展開,學業同樣如此。古人選擇開學時間一般會選擇農閒時間。以此讓家長不用為孩子上學耽誤農活。

 

分朝代來看。在漢朝,一般有三種入學時間:“正月農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

 

簡單概括就是春季入學,秋季入學和冬季入學。一般來説,春季入學多在正月十五以後。而秋季入學和現代開學時間較為接近。

 

到了南北朝,冬季入學成了主流。不過在開學時間上和此前略有不同,一般為農曆十月。

 

Q2:古代的學生放假嗎?

 

知道了開學時間,還必須得説説學生的假期。古代學生也是有假期的。只不過沒有像如今這樣寒暑假分得那麼清楚。而且假期也比現在少很多。

 

比如清代人唐鑒所辦的義學,規定每天5-7點到校,17-19點回家。每年正月十五開學,一直上到臘月十日才結束。所有的休假時間只有每年年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有的學校則規定每天7-9點入學,15-17點回家,每個月放假3天,其他時間不得擅自離校;另外一種學校,則是每日日出上學,日落放學,9-11點吃午飯,每年端陽初四、初五,中秋十四、十五,清明,七月半,十月朔各放假一天,平時概不放假。

 

比起現在動輒3個月的假期,童鞋們還是知足吧。

 

Q3:古代的孩子都能上學嗎?幾歲能上學?

 

古代對學生的入學年齡的要求一直在變化。如唐朝6、7歲的兒童就可以進“小學”。這和現代入學年齡差別不大。

 

在古代晚上學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比如明朝有規定“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皆入社學”。所謂社學就相當於現在的鄉村小學。8歲是古代較為普遍的入學年齡。當然,即使你超過15歲,你依然可以去“上小學”。古代有20歲上小學也很多見,甚至30歲上小學的例子。

 

而這些“社學”的門檻也很低。入學時也不需要考試,招生數額也沒有限制,凡是願意讀書的,都可以來參加。要説義務教育,中國古代可能就已經做得很不錯了。

 

當然有些地區,也會對兒童入學採取強制性措施,比如規定:“民間子弟八歲不就學者,罰其父兄。”也就是説,有些地方如果8歲不送孩子去上學,那麼父兄就要遭到責罰。可見古時候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Q4:古代的學生都學些啥?

 

如今我們的小學生學的是拼音,數學等基礎知識,那麼古時候的小學生都學些啥呢?

 

作為啟蒙教育,一般小學最多的教學內容還是識字、作文。當時的識字教材普遍都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等,簡稱“三百千千”,這些都是識字的基本教材。

 

識字了之後一般開始教寫字,然後開始學習一些經、史、歷、算的知識,還包括一些本朝的律令以及一些冠、婚、喪、祭等禮儀。到了明清時期,有的學校已經出現了“課表”,如明代魏校在擔任廣東提學副使期間,設置了一份課程表,裏面就包括“教琴、習射、習樂歌咏”等內容。

 

當然,古代的教育還是非常重文輕理的。但是,如今令無數學生膽寒的數學,古時候那也是要學的。小編找來了一道古代的幾何題——“圓外切六等邊形法,以半徑自乘三歸四因開方,得外切六等邊形之每一邊,以圖解之。”你會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