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産不應是香港經濟支柱
編輯: 劉燕楓 | 時間: 2014-09-05 18:52:04 | 來源: 鳳凰網 |
針對香港日益變化的經濟政治環境,香港中文大學前財務係教授王澤基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專訪。他對香港的發展現狀並沒有表現出特別大的不滿,但對於房地産目前的發展失衡表示擔憂。他認為香港房地産不應該是香港的經濟發展支柱。
王澤基曾先後任職于多家國際投資銀行,包括巴克萊資本投行部董事總經理、瑞士銀行董事總經理、高盛執行董事、摩根士丹利數量分析師。
除了經濟問題,他還對內地遊客和香港市民發生的一些插曲表達了看法。他表示,歧視或看輕別人是缺乏修養所為,“排外是錯誤的做法來應對錯誤的問題。”
[“探問香港”專題深度解剖香港大勢,唐英年、史美倫、施永青等十一位香港政商高端人士接受獨家專訪,詳情請至第一財經手機客戶端觀看]
房地産不應是香港經濟支柱
第一財經日報:近日香港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下滑,民間怨氣積累,你覺得現在的香港是什麼樣的呢?有哪些根本問題需要解決呢?
王澤基:經濟學是一門科學,主張的是嚴謹思維、實事求是和有理有據的態度,任何人提出觀點都要有充分的數據支持,不能天馬行空,讓感情主導大腦。
我們先來看看從世界銀行近年統計的數據,香港近年來的人均GDP是一直都呈增長態勢的,以現價美元計算,2013年香港人均GDP是38124美元,過去10年累計增長了59%。而內地情況儘管增長較快,但是2013年人均GDP還是在6807美元的水準,所以我目前還是看不到香港有經濟下滑的情況,香港的經濟還是在往好的方向走的。
但是我覺得目前香港的房屋問題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個問題必須妥善解決,而過往香港土地供應嚴重不足,對社會的影響很大。
日報:那能具體談談房屋問題是怎樣造成的嗎?未來走勢會怎麼樣呢?
王澤基:從1984年中英談判後,香港特區政府限定每年售地50公頃,土地供應被大大壓縮,房産價格從1989年就開始上漲,一直漲到1997年的樓價最高峰,1997年時在距離市中心很遠的“貧民區”也要過萬港元一平方尺(約等於0.09平方米),跟市民收入完全脫節。
香港特區政府當時為了壓低樓價推出“八萬五”政策,即從1997年起的未來10年裏,住宅房屋供應量平均達到每年8.5萬個,放寬房屋供應。隨後亞洲金融危機加速了房地産泡沫的破裂,價格持續下降,直到2003年的低點。
為了挽救低迷的經濟,政府開始用不拍賣土地來人為地提高價格,市場上的供應速度快速下降,而需求隨著人口增加而增長,價格哪有不上漲的道理?
從香港的實際情況看,房地産交易主要集中在二手樓市場,無論價格多驚人,交易對GDP沒有直接貢獻。假設社會有一半人是業主,樓價上升會令一半人更富有,不是業主那半就更貧窮。
樓價不會令社會富有,只會令財富轉移。不要以為你是富有那半就置身事外,當整體經濟因只偏重地産而發展呆滯,你也會成為受害者。
房地産不是,也不應該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支柱。從房地産産業對整體香港GDP的貢獻來看,2008年,房地産産值只佔香港GDP的5%,而金融産業貢獻15%,進出口貿易貢獻20%左右;從就業人數上來看,房地産行業也遠遠落後於金融、進出口和零售服務業。香港萬萬不可把房地産業發展為支柱産業,這樣對經濟發展沒有好處。
有人説,我們可以學新加坡模式,學習他們的“組屋”(新加坡的公共房屋),新加坡有87%的國民住在組屋裏,但是香港要走這一套就很難,意味著香港現在開始要建很多很多房子,可是在哪蓋呢?你看現在新界東北要發展受到那麼大的阻力,我認為政府的決定沒有最好,只是做不同的選擇,不可能會有完美的決定。所以房地産這個問題可能還會僵持下去。
多元文化的結果
日報:近日因“自由行”衍生的一系列港人歧視內地人的現象也越來越多,你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這個問題能否平順化解呢?
王澤基:不久前一則“女童在香港街頭便溺被拍”的新聞非常紅,但最後香港警方證實是男童在街上便溺,而且雙方發生較為激烈的衝撞,在這裡不是想還原這則新聞,而是想探討一下香港人對內地人、香港人和外國人是不是真的存在多重標準?
每年來香港旅遊人數大約5000萬,內地旅客佔70%,而歐美長途遊客只有400萬,大概是內地旅客的九分之一。誇張一點説,即便香港每年都有內地旅客跟香港人發生這種衝突,那歐美旅客大概要9年才會發生一次這種事情。
但是要注意,這裡不是説歧視這件事情存在與否,而是説這種“多重標準”的推論犯了沒有足夠論據之下隨意判斷的錯誤,不值得也沒法討論。運用事實和數字的力量,比網上掀罵戰、只會喊口號要強百倍。
雖然人們不同意這些行為言論,但這是多元文化社會的必然後果。歧視或看輕別人,一般是缺乏修養所為,實在是沒有必要為此而煩惱,沒有必要憤怒。如果你只看在中環上班的內地人,他們並沒有受太多香港人歧視。
香港每年有大量的旅客不是今天才發生的事情,縱然有了那麼多年的規劃,但是商場面積毫無增長,當北區(離深圳近的上水、粉嶺一帶)因為旅客太多而“淪陷”了,是不是也應該反問一下為什麼北區多年沒有新建築?
深圳羅湖區繁榮昌盛,但一河之隔的香港禁區就凋零得很。2012年2月15日前,邊境禁區有28平方公里,而香港的私人住宅面積只有40平方公里,整個粉嶺、上水新市鎮只有7.8平方公里。
28平方公里有足夠的空間建無數個大型商場讓自由行購物,設計奶粉商場專門賣奶粉給內地遊客,變成旅客專用區,也可以避免很多文化衝突。北區有很多新移民,就業機會也不多,如果可以發展北區尤其是原來禁區的旅遊項目,實在看不出對任何人有壞處。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