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人”與“給台灣人才更好的價值”
編輯: 李思媛 | 時間: 2015-01-22 10:32:21 | 來源: 人民日報 |
幾天前,大陸的科技公司獵豹移動在台北舉辦了一場有趣的論壇。參加論壇的既有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英業達董事長李詩欽等台灣重量級企業家,也有獵豹移動執行長傅盛這樣的大陸年輕一代成功的創業者。他們年齡、背景不同,談話火花四射。其間,提起獵豹移動有意在台灣校園徵才,有嘉賓説這是到台灣“挖人”,傅盛笑著反駁:“不是‘挖人’,是給台灣人才更好的價值。”讓全場大笑。
傅盛對於“挖人”的另一種表述,在有些人看來,可能是狡猾的文字遊戲。始於兩岸經貿往來的人才之爭,近年來因為雙方實力變化更趨激烈。大陸企業“挖角”“挖人”的新聞,不時見諸台灣媒體。一家企業被“挖角”“挖人”,自是一件悲傷的事。但對人才來説,遇到獨具慧眼的伯樂,找到人盡其才的平臺,可以創造更好的價值,是人生之幸事。或者更大一點説,一個人才被激發出更大活力,做出更大貢獻,是社會之幸事。因此,“給人才更好的價值”,應該是更具廣度和深度的表述。
當然,“給人才更好的價值”與“挖人”,表述的內容的確不完全相同。後者是對抗、單向的,前者是合作、雙向的。以目前兩岸人才流動來説,的確沒有形成雙向的效果。雖然台灣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制定吸引大陸科技人才政策,但又設立了重重障礙。後來開放陸生赴臺讀書,同樣設立種種限制,不但很難吸引優秀陸生赴臺,即使是優秀陸生畢業後,也不能在台灣就業。這種只能出、不能進的固守自然會有很多弊端。最簡單的就是目前在台灣廣受詬病的“小確幸”,當大家在抨擊台灣年輕人缺乏進取心時,有沒有思考過,正是過於保守的政策營造了過於安逸的環境,讓年輕一代失去了積極向上的動力?
最近,阿裡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馬雲、傅盛先後宣佈,將為台灣青年創業成立基金,希望成為台灣創業的火種。這顯然不是“挖人”,而是“給人才更好的價值”。他們對於台灣互聯網落後的判定,或許聽來刺耳,但未嘗不是忠言。台灣多年來的發展奇跡,從城市管理方式到教育發展模式,都成為大陸借鑒的經驗。就如我們今天也在探討從台灣的計程車發展過程,大陸可以學到什麼。不過,沒有永遠的小學生。有些領域台灣也可以放下驕傲,感受一下大陸帶來的衝擊和刺激。畢竟這是一個集納了13億中國人的智慧與力量的經濟體,有著不可限量的潛力。
歷史造就了兩岸現狀,給當代的我們留下很多困擾。但每枚硬幣都有正反兩面,倘若我們能夠彼此對照學習,硬幣便有可能反轉到有利的正面,讓兩岸現狀創造更好的價值。
新聞推薦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赴廣東、福建看望慰問臺商臺胞2025-01-24
- 活力2025:兩岸經濟交流繪新卷,融合發展踏新程2025-01-24
- 氛圍感拉滿 這些“年味兒”新體驗已是next level2025-01-24
- 記者手記:特朗普2.0——一段“顛簸”之旅開啟2025-01-24
- 亞冬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名單公佈 谷愛淩、徐夢桃等在列2025-01-24
- 達沃斯論壇與會人士看好中國經濟前景202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