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重視文物來源合法性 向“灰色文物”説不
編輯: 劉燕楓 | 時間: 2015-01-22 18:00:55 | 來源: 新華社 |
德國各博物館最近開始自查,以確保藏品身世清白。原因在於,德國正推動一項立法修正案,規定只能購買、展出此類文物。
博物館本是展示人類文明的櫥窗,卻成為盜墓、走私等犯罪行為的潛在客戶。是時候向來路不明的文物説不了。
【博物館自查】
去年夏天,巴登州博物館將兩件有爭議文物交還希臘,足以顯示德國文物自查力度。
在德國考古界,巴登州博物館以大膽收購藏品著稱,在“水深”的藝術品交易市場上頗多斬獲。該館長期藏有兩尊希臘基克拉迪文化抽象雕塑,是眾多藏家垂涎的史前青銅器時代文物。然而,由於這兩尊雕塑是非法盜墓出品,巴登州博物館和希臘方面就其歸屬長期扯皮。
德國《明鏡》週刊認為,巴登州博物館如今歸還希臘文物,是新一代藝術品管理人員成長接班的結果,也顯示德國考古界開始更加重視文物獲取手段的合法性。
早在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通過一項反對文化産品非法交易的公約,但直到2007年德國才成為締約國。儘管德國已簽署該公約,對交還文物卻仍有諸多限制和要求,以至於公約在德國生效以來,還沒有任何一件有爭議文物依法“完璧歸趙”。
這種局面必須改變。“博物館館長對藏品的熱愛和貪婪往往導致他們成為非法交易的幫兇,”巴登州博物館館長埃卡特·科恩説,“在考古界,從某個匿名瑞士藏家手中得來的文物絕對不算清白。”
聯邦政府目前正加緊推動立法修正案,如果順利將在2016年年初通過執行。根據這個新法案,德國境內能夠買賣的所有文物必須驗明正身,證實確屬來源國允許交易的文物。此外,關於返還有爭議文物的限制也大為放寬。不過,根據新法,如果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了非法文物,購買者不算犯罪。
新法儘管尚未正式通過,已經在德國考古界引起不小震動。普魯士文化遺産基金會主席赫爾曼·帕青格已經指示基金會名下監管的各家博物館展開自查,尤其嚴查1970年之後獲得的藏品。“如果證實是出處非法的文物,我們願意退還,”他説。
【“灰色文物”大行其道】
允許身世曖昧的文物在市場上交易,似乎是收藏界默認的一種“潛規則”。
一件身世清白的文物不僅其歷屆所有者清晰可查,出自何處、如何出土也必須合乎法律。反之,“黑色”文物來源晦暗不明,通常出自盜墓,或從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偷竊而來。不過,在市場上流通最多的是不黑不白的“灰色”文物。
“交易商們認為,灰色不是黑色,因而等同於白色,”德國考古學家盧卡·朱利亞尼説,“但我們認為,灰色就是黑色,因為這顯然不是‘白色’文物。”
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大英博物館藏品豐富的近東展區逐漸停止從藝術商品市場上購買藏品,因為該渠道獲得的文物大多來歷不清。
不少古董商向買家打包票,稱所售文物身世清白,自己對其來源知根知底,只是一時無法出具所有書面文件予以證明。“父母傳給你的每件傢具,你都拿得出當年的購買收據嗎?”國際古董商聯合會主席文森特·格林説。他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開了一家古董店,自己也是個私人藏家。
格林坦誠,所有藏品中,他只清楚知道一件文物的出處,但他“大概”知道其他藏品的歷屆所有者。
【奇平多爾法則】
收藏界知曉的“奇平多爾法則”揭示了問題的嚴重性:即便是世界知名的大博物館,也難免成為文物非法交易的銷贓處。
英國考古學家克裏斯多弗·奇平多爾和戴維·吉爾2000年開始一項史無前例的調查工作,系統地查證七處國際文物收藏處藏品來源的可靠性。這些館藏官方都有藏品目錄,上面清晰地記錄著每一件藏品的出處。
然而,奇平多爾和吉爾卻發現,他們調查的1396件藏品中,竟有高達75%的文物缺乏可證明出處的書面文件。他們還發現,有500多件文物缺乏任何“歷史”,直到在博物館展出才首次面世。這意味著,這些展品極有可能是非法盜墓的贓物。
奇平多爾和吉爾還比對了同一展品在不同展出時標注的出處,同樣有驚人發現。通常情況下,那些首次展出時標注“來源不詳”的文物再次出現時,卻有清晰的出處標注。這説明,這些文物極可能被偽造身世。
兩人的研究成果正式公開後,被考古學界譽為“奇平多爾法則”。“無論你對局勢的評估有多差,現實總會更壞,”一個專家説。
全球究竟有多少文物被非法交易?這筆不法勾當的規模有多大?對於這些問題,即使業內專家也難以解答。美國聯邦調查局估計,每年非法交易的文物價值超過20億美元,但也有專家認為遠不止於此。
為摸清情況,國際博物館協會去年11月組織部分專家在巴黎開會。然而,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與會者向《明鏡》週刊透露,即使這些專家也缺乏可靠信息,“這就是一個黑洞”。
目前,受戰亂所苦的敘利亞和伊拉克北部是文物盜掘和走私最猖獗的地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估計,這兩個國家的文物走私産業鏈價值在70億美元至150億美元之間。
最近幾個月來,黎巴嫩和土耳其官方在邊界多次截獲來自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文物。土耳其當局稱,截獲的走私文物裝滿了好幾個貨倉。然而,大部分走私文物卻不翼而飛。古董商稱,市場上並沒有出現大批“中東裔”文物。
專家認為,大部分走私文物目前正躲在暗處避風頭。過個10年到15年,它們會逐漸回流市場,而且大都會附帶證明身份的偽造文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有大手筆的藏家大肆買進了這些文物。
無論事實如何,專家們肯定,這些文物終究會再度現身,正如歷史上其他莫名消失又出現的文物一樣。(新華社 特稿 袁原)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