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香港應進一步討論發展郊野公園及近岸填海
|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5-10-10 10:03:19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中新社香港10月9日電 (記者 李焯龍)香港長期受建屋用地不足的問題困擾。9日公佈的一項初步研究結果認為,香港西邊區域的部分郊野公園地帶有可供發展的土地,是有空間作進一步研究。同時,香港社會應進一步考慮在維多利亞港以外填海,開拓更多可供發展的用地。
當天,團體“幫港出聲”舉行新聞發佈會,發佈上述研究建議。負責研究的施家殷表示,為香港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多可建設土地是必要的,除了有助降低物業價格、應對住宅需求之外,還可提供更多社會福利設施。
本身是建築師的施家殷説,這次研究主要是探索可否和如何利用“郊野公園”土地,以及維多利亞港以外填海造地的模式,為香港拓展更多可建設土地。
施家殷指出,香港去年每平方公里已建土地的人口密度約為2.72萬人。2041年,香港人口將增至約847萬,屆時若要維持此人口密度,預計需要至少4%,即約44平方公里的額外土地。
他説,現時,香港有24個郊野公園和22個特別地區,共佔地4.43萬公頃,包括山嶺、叢林、水塘、集水區和海岸地帶。
施家殷稱,郊野公園對今日的香港仍有重要地位,但部分郊野公園地帶是有可供發展的土地。
他認為,各集水區負起香港供水的責任,香港東邊區域則被視為香港“後花園”,兩者應儘量保留。不過,香港西邊區域將要大興土木,如新界西北洪水橋新發展區、港珠澳大橋等,社會應進一步研究,以騰出部分生態價值不高的郊野公園地帶,用作建設。
填海方面,此研究建議,香港應進一步研究8個近岸填海地點,包括新界將軍澳、大埔、屯門、南丫島北等地。
施家殷認為,填海不牽涉收回私人土地業權問題,也不影響現有土地用途,更能處理香港的公眾建築廢料,是一個具優勢的發展選項。
施家殷表示,多年來,填海促進了香港的繁榮和成功。在香港填海得出的土地上,容納了全香港27%居住人口,以及約70%的寫字樓面積。
“填海不是‘惡魔’。”施家殷説,香港鄰近的澳門及新加坡,一直透過填海大量增加土地,滿足市民需要。香港社會人士應採取更正面、更積極和更理性的態度看待填海,進一步考慮在維多利亞港以外填海,開拓更多可供發展的用地。(完)
新聞推薦
- “進博之約”第八年,世界感受中國如此“確定”2025-11-06
- 中國對外開放如何“惠全球”?進博會裏找答案2025-11-06
- 台灣自媒體人走進四川閬中:感受三國文化、科舉文化,探尋古城歷史脈絡2025-11-06
- 台灣青年:我們都愛大熊貓2025-11-06
- 台灣青年參與《兩岸新發現》之“我們共同的抗戰記憶”系列節目的感受:向更多人傳播抗戰歷史與抗戰精神2025-11-06
- 驚艷大圖來了!一起“雲賞”年度最大超級月亮2025-1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