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四大區域正式開放 《清明上河圖》搶“風頭”

故宮四大區域正式開放 《清明上河圖》搶“風頭”

武英殿外排隊等候看《清明上河圖》的觀眾。
 

故宮四大區域正式開放 《清明上河圖》搶“風頭”

遊客對“甄嬛住所”非常好奇。
 

故宮四大區域正式開放 《清明上河圖》搶“風頭”

來自涿州的徐大爺是第一批登上城墻的遊客,他和老伴昨天早上4點多就從家出發,
坐公交來到故宮參觀。京華時報記者王海欣攝
 

昨天,故宮四大區域首次正式面向公眾開放,加之石渠寶笈熱展,在淡季吸引遊客7.6萬人次,逼近限流值。記者在現場看到慈寧宮、壽康宮、午門-雁翅樓、東南部城墻等區域秩序井然,遊客並未形成新的堵點。然而,包括“甄嬛”寢宮等備受關注的新開放區域的“風頭”,全部被石渠寶笈特展中最後一天展出的《清明上河圖》搶走。為看此圖一眼,很多遊客不惜排隊10小時以上,等到淩晨惜別相送。

 

因十年一現的《清明上河圖》昨天係最後一天展出,四大新開放區域的“風頭”全被“中國第一畫”搶走。

 

每天清早原本前1000名觀眾發號提前進入展區,但昨天有2600多人作為第一批觀眾由工作人員帶領進入。此後部分散客購票後奔跑進入午門排隊,被工作人員及時制止。

 

昨天上午10點,故宮客流高峰時段到來後,從《清明上河圖》所在的武英殿門口排隊的觀眾竟排到了午門金水橋,武警人員在金水橋西側拉起了警戒線。此時,武英殿門外排隊的觀眾已達5000多人,排隊需要10個小時以上才能一睹《清明上河圖》的真容,最晚要到第二天淩晨2:00才能進入展館。但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聽了,依然決定選擇排隊。據了解,前天就有遊客排隊到次日淩晨1:30左右參觀《清明上河圖》。

 

記者在武英殿門前的廣場上看到,排隊的“長蛇陣”幾經折返,隊伍已經排了10層。儘管人多,但觀眾已有排隊時間的預期,秩序井然。

 

故宮外西路管理科科長雷銘介紹,為了應對專門針對“熱展”的極端超大客流,故宮將安全放在第一位。據了解,十一長假限流“大考”加上故宮博物院90年院慶四大區域開放,很多故宮人已連續每天工作16至18個小時。最忙的時候每天休息3小時。但無論隊伍排多長,寧願工作人員堅守到淩晨,也要確保展廳內限流200人的底線。

 

為確保文物、古建、遊人安全,故宮在武英殿區域增加30個崗,其中展廳內增加5人,勸導觀看《清明上河圖》的遊客儘量加快觀看速度,不要長時間逗留,同時增加武警以及派出所警察增援力量。

 

為了提供盡可能週到的服務,該區域增加了觀眾座椅和食品、飲料攤位。雷銘介紹,前天夜裏,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和幾位院領導從廚房燒了熱茶,送到連夜排隊的遊客手上。有的老人、小孩或者趕飛機趕火車的遊客無法長時間排隊,工作人員便向他們介紹,故宮剛剛開放了四大區域,以便疏導和安慰。

 

現場

 

昨天,故宮新開放的四大區域:寶蘊樓、慈寧宮區域、午門雁翅樓區域、東華門區域整體上開放秩序井然,遊客並未形成新的堵點。記者探訪發現,昨天現場的接待方案、限流措施較此前的預案都有部分調整。故宮有關負責人表示,此前的預案並未經過實踐檢驗,故宮將利用整個淡季的時機,摸索新開放區域的最佳接待方案。

 

寶蘊樓 承重有限制採取預約制開放

 

記者在現場看到,位於故宮西華門內、武英殿西的寶蘊樓昨天起採取預約制開放方式。

 

工作人員介紹,這處故宮內別致的民國風格建築為磚木結構,在承重方面有所限制,需要在開放後進行持續監測,因此並未直接開放。

 

慈寧宮 流動性較好未啟動限流措施

 

慈寧宮區域目前常設雕塑展。原本預案計劃正殿的精品陳列限流50人,但昨天遊客觀展熱情較高,且展廳內遊客流動性較好,較多觀眾在北齊大佛像前拍照留念,但並未形成館內擁堵,因此並未啟動限流措施。

 

有關工作人員介紹,他們會根據殿內客流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啟動限流方案。

 

壽康宮 遊客飽和全開放改為半開放

 

壽康宮內情況則有所不同,很多觀眾專門衝著看“甄嬛”的寢宮而來,特別是想近距離看看皇帝向皇太后問安的暖閣和帶藏寶暗格的黃花梨雕花大櫃的安放之處——太后寢宮,因此壽康宮後殿遊客聚集,開放後很快達到飽和狀態。

 

為了文物、遊人安全,該區域緊急調整接待方案,將這兩處由全開放改為半開放,遊人在門口觀看、拍照後,疏導至疊落廊東西門離開。

 

午門-雁翅樓 放寬限流人數達到600

 

南側的午門-雁翅樓區域、東華門區域則實行了較為嚴格的限流措施。遊客進入午門後,想要到此二區域參觀,需要先在東雁翅樓腳下排隊,逐批經東馬道登上午門城樓。

 

故宮工作人員介紹,午門-雁翅樓展廳原本計劃限流300人,但從昨天現場情況看,一是皇家大壽慶典展喜慶,頗受觀眾歡迎;二是2800平米的大展廳,容納300人後仍顯綽綽有餘,因此適當放寬限流人數,達600人左右。

 

記者在現場看到,故宮工作人員分佈在午門-雁翅樓展廳、走廊、東西馬道上,通過對講機實時溝通最新情況。平均每隔5分鐘放入50人。這些遊客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在東馬道進行分流,選擇觀展則進入午門-雁翅樓區域,選擇城墻漫步則進入東南城墻木棧道。但無論怎樣選擇都不可逆性,單向參觀,確保秩序。

 

提示

 

故宮分時段實施限流

 

故宮博物院擬從時間上進一步細化分流限流工作,並徵求公眾意見。比如全天分為四個預約時段,即8:30-10:30為第一個時段,可以容納約3萬名觀眾進入,之後依次遞減;10:30-12:30,擬限制進入觀眾人數為2萬人;12:30-14:30及14:30-16:00兩個時段,擬設置觀眾人數分別為1.5萬人。擬要求觀眾按照預約時段來院參觀,保證全天客流均衡。

 

故宮也將探索在午門-雁翅樓、東南城墻、慈寧宮雕塑館正殿、壽康宮寢殿等處限制客流,具體數字將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

 

看點

 

“萬壽無疆”匾

 

康熙十八年二月初八,康熙帝祖母太皇太后(孝莊文皇后)66歲生日。為此康熙帝親筆御書大匾作為壽禮,懸挂在太皇太后居住的慈寧宮。

 

匾款署“康熙十八年二月初八日孫皇帝臣玄燁恭進”,鈐蓋“皇帝尊親之寶”。敬祝祖母太皇太后“萬壽無疆”,表現出祖孫一往情深,尊親為大。

 

此匾文字用黑線刺繡,其字筆畫的飛白處纖毫畢現,邊飾飛龍用平金繡,工藝精湛。其縱144釐米,橫386釐米,體量碩大。

 

銀鎏金六世班禪像

 

六世班禪本名貝丹益西,他為了慶賀乾隆皇帝的70大壽,千里迢迢從西藏札什倫布寺啟程,歷經青海、內蒙古等地到達承德。乾隆皇帝非常重視六世班禪的此次朝賀,一路不斷派人護送和問候,並大加賞賜,還特意在承德倣照札什倫布寺修建了須彌福壽廟供六世班禪下榻。

 

參加完祝壽活動後,六世班禪來到北京,住在西黃寺。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初二,六世班禪因患天花在北京西黃寺圓寂。

 

乾隆皇帝十分悲痛,他命人按照六世班禪生前畫像,製作了4尊銀鎏金六世班禪像,分別供奉在北京西黃寺、紫禁城雨花閣西配樓班禪影堂和承德須彌福壽廟、避暑山莊無量壽殿。

原供養在紫禁城中的六世班禪銀像,于1973年撥交給洛陽市文化局,現陳列在洛陽市博物館裏。故宮雕塑館現在陳列的這尊銀像是1914年從承德運回故宮的。

 

石羊

 

東漢永和五年(西元140年)

 

石羊的胸部刻有銘文,記錄了年代和雕刻者的名字。兩漢時期,石羊一般多立於大臣墓前,它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徵,同時也是漢代孝道倫理觀念的體現。

 

由於一般石像上很少刻有紀年,所以此件石羊成為判斷同一時期作品的尺規,在中國陵墓雕刻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觀察

 

精細化限流尚需智慧信息支撐

 

隨著故宮博物院90週年院慶系列展覽逐步開放,新的開放區域、精彩的展覽陳設一一與遊客見面,會吸引大量遊客從中軸線分流過去,但是也可能會在院內形成新的“堵點”。因此,故宮博物院此前表示將進一步加強研究和實驗,擬在幾個重點展覽區域進行分流限流,併為不同的展區初步設定了限流人數。

 

同時,為了在一天之內實現參觀人數的“削峰填谷”,擬將全天參觀時間分為四個時段,按照時段進入故宮參觀。如此,時空結合的精細化分流、限流將確保每一天遊客參觀環境的舒適度。而實現限流有賴於及時準確的信息系統的支撐。

 

比如,午門-雁翅樓展廳內的客流實時數據統計,需要同步傳達給南門入口處的安檢人員甚至端門售票口的售票人員等整個遊客接待鏈條上的工作人員,特別是負責安保的工作人員。如遇到緊急情況,整個鏈條能夠及時聯動,予以響應。

 

記者探訪中了解到,目前故宮每天的客流量分析、遺産監測分析、安防消防信息等數據統計基本完善,但相對獨立,還無法實現實時共享。各個崗位之間依靠對講機聯絡,部分展廳的客流計算採取人工數數的方式,無法實現精確統計。

 

針對這一問題,記者從故宮有關部門獲悉,目前故宮正在抓緊建設應急指揮管理平臺,這一平臺有望將各種實時統計數據匯總,並第一時間通過客戶端發送到相關崗位工作人員手上,實現基於智慧信息的團隊協作。屆時,分時段、分區域的精細化限流將有望實現。據悉,明年這一系統有望進入調試階段。

 

連結

 

“石渠寶笈特展”于9月8日開幕,在兩個月的展期中,有近300件珍貴的書畫藏品與觀眾見面。展覽分為“典藏篇”和“編纂篇”兩個部分,分別在武英殿和延禧宮同時展出,相互呼應,互為一體。因為此次展出的宋元珍品較多,該展覽將於今天更換部分藏品,其中包括備受關注的《清明上河圖》。

 

據了解,全部展品分兩期展出。兩個展場兩期一共展出故宮書畫藏品283件,展覽至11月8日結束。第二期部分展品名單如下:

 

東晉 顧愷之《列女圖卷》(宋摹)

宋 黃庭堅《草書諸上座帖卷》

宋朱熹《行書城南唱和詩卷》

元 趙孟頫《人騎圖卷》

明沈周《西山雨觀圖卷》等

注:具體展出名單可查閱故宮官方微博“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