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批評“去中國化”,是在批評誰?
編輯: 許子晨 | 時間: 2015-10-15 10:41:06 | 來源: 人民日報 |
原標題:習近平批評“去中國化”,是在批評誰?
文/黨報評論君
9日,習近平在北師大主樓參觀“尊師重教、築夢未來——慶祝第30個教師節主題展”時,從展臺上拿起一本課標書翻看。聽説語文、歷史、思想政治三門課標是全國統一,他説,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裏,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短短數語,寄託了總書記對復興傳統文化的希冀。“不贊成”、“悲哀”的字眼,讓第30個教師節多了一絲反思的味道。
習近平批評的是誰?
有分析認為,習近平的不贊成,必有所指;悲哀之説,必有所思。
上網一扒拉,好幾個地方都躺槍了。前段時間,上海進行教材革新,為了給孩子減輕識字和背誦的壓力,讓古詩詞從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中“退役”了。這是減負嗎?有家長説,奧數還在,作業成山,怎麼拿古詩開刀,這算哪門子的減負。
有人説,只不過是8首詩退出課本,又不是退出課堂,沒有必要大驚小怪。果真如此嗎?對於一國教育來説,古詩詞入不入課本,傳遞的是政府對經典文化的態度。往大了説,傳統經典,勾連的是民族之根,因此,入與不入,重視與不重視,不可等閒視之。
實際上,這些年,語文教材的任何一次變動,都會引來躁動的爭議。譬如“魯迅文章該不該退出課本”“金庸小説能不能入選語文教材”“周傑倫歌曲進入語文出版社的小學語文教材”等,還有曾經的江蘇版中學語文課本刪除了《雷雨》、《孔雀東南飛》等20多篇承載幾代人記憶的課文,都引發了輿論碰撞。
不僅大陸如此,台灣也曾經為此爭論不休。2008年,余光中等作家就對陳水扁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制定“去中國化”的2009年版高中語文教綱提出批評。他指出,陳水扁當局教育主管部門縮減文言文在教科書中比例是不對的。台灣搶救語文教育聯盟也呼籲,停止實施“去中國化”的高中語文教綱,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修課。
輿論的嘈嘈切切,是一次教育觀念、教育模式的激蕩,不僅反映家長對於“教什麼,怎麼教”的參與慾望,更反映出對傳統經典、文化精華的珍視。傳統文化,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看看儒學在美國、新加坡、德國等地生根發芽,就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內生力量。相信普希金永遠不會撤出俄羅斯的教材,莎士比亞也不會撤出英國教材,若我們的教材減少傳統經典,就等於削弱了民族之魂。因此,對教材刪改中去中國化的無意識舉動,應當警醒。因此,與其説習近平的話是指射上海,不如説反對“去中國化”的教育理念。
習近平“很不贊成”有何深意?
去年年底的一個場景,讓國學學者記憶猶新。
曲阜,孔子研究院,桌子上擺放著展示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書籍和刊物,習近平一本本饒有興趣地翻看。看到《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兩本書,他拿起來翻閱,説:“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
細節乃是政治的葉子,葉落而知秋意。習近平之所以要“仔細看看”這兩本書,乃是因為孔子和《論語》是傳統文化的代表。
習近平對傳統文化非常喜愛。眾所週知,在習近平講話中,古語詩詞,常常是信手拈來,可見其國學底蘊。正因如此,習近平講話本身就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曾有外國記者自豪于自己令同事驚訝的在中國古語詩詞上的飛速進步。他説,這些語言瑰寶並不是我偷偷上語言培訓班得來的,而是通過認真留心一個人的講話學到的,他就是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他説,中國經常覺得自己遭到誤讀。如果更多領導人以習近平為榜樣,或許將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外國記者更好地了解中國,至少能讓他們更好地掌握中文。
除了自身喜愛,習近平對傳統文化更是重視。人民大會堂,兩會時參加貴陽團審議,仔細詢問了貴陽孔學堂的情況;中南海,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將中華文化定義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最深厚的源泉”;北大,五四青年節,習近平與廣大青年學生暢言青年的責任和擔當,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不僅在國內多個場合講,他還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裏講,強調每一種文明都是獨特的。“在文明問題上,生搬硬套、削足適履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可見,習近平之所以反對“去中國化”,乃是出於治國之道的考慮:傳統文化要成為治國理政的政治資源。這關涉的乃是“道”的選擇,而非僅僅是“術”的運用。一國的政治文明的成熟,固然需要吸收借鑒其他國家的優秀成果,但根本還是要把這棵大樹栽培在本國歷史的土壤之上。這不僅僅是出於“歷史的慣性”的考慮,更是政治的智慧。每個文明都有自己內在的肌理,強行打亂這些理路,只會造成血脈的閉塞、身體的萎痹。
習近平所不贊成的,是一些人不分青紅皂白反傳統的態度。不言而喻,傳統文化的確有糟粕。但一顆果實壞掉了,不代表這棵樹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或許,這棵樹上其他枝頭的果實,正能一解我們現代化進程中精神饑渴。英國歷史學家李約瑟,在浩如煙海的中國歷史中穿梭前行時,曾説:“一個多麼光彩奪目的寶庫逐漸打開了!我的一些老一代漢學家朋友曾經認為,我們必定一無所獲,但他們完全錯了。”傳統的精華不是太少,而是我們發現的太少。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發掘歷史活源,這正是我們這一代人需要努力的。
事實上,將傳統文化吸收為執政黨的執政資源,業已成為中央的共識。譬如,劉雲山7月出訪時,參加了主題為“歐洲學者眼中的中國共産黨”研討會,他説:“我們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際上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中西之間固然需要文明互鑒,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也需兩好合一,用一盞燈點燃另一盞燈。這正是習近平“很不贊成”的深意所在。
今後考試或將增加傳統文化考查
習近平的講話,釋放出教育變革的信號。
北京的反應是迅速的。10日上午,北師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任翔表示,從明年9月起,由她負責主編的北京市義務教育語文教材中,小學一年級《語文》的古典詩詞,將由現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個小學階段不少於100篇。
她還提到,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新版的語文教材裏都增加了古代經典詩詞和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如《弟子規》、《三字經》和《百家姓》等”。任翔談到,小學生主要是釋記這些內容。“如春節、中秋節和元宵節等,我們都以單元編排的方式加入教材。”
她認為,要從小學一年級起就讓孩子感受音韻的美,“古詩詞的韻律對培養孩子的記憶力和節奏感都非常有益”。此外,以後高考也會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考查,“所以從小就要打好古詩文的基礎”。
作為首都,北京明年將會有上述變化,那麼其他地方會不會競相效倣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